从中医的视角探寻《道德经》中“玄牝”之说的神秘源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这是《道德经》第六篇,我将持续更新,分享自己从中医的视角,感悟老子的大道,谢谢你的关注。
以医入道,道莫善焉;以道释医,医莫大焉
“玄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把她比作“道”,认为她是天地之根,万物化生之源。后人多有发挥,尤其是中医界更是纵说纷纭,有说是口鼻器官的,有说是母体生殖的,也有说是虚无之元气的。
我不想引经据典,考证哪种说法更正确,那是学者做的事情。我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所以只想结合自己学习《道德经》和中医的感悟,谈点自己的想法。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有“百病之伤,穷必及肾”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心、肝、脾、肺等脏气损伤到严重的阶段,会影响到肾脏,出现肾脏的虚损、衰竭。
先说肺。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肾的纳气使肺能更好发挥肃降功能,而肺对气的肃降又使肾有所封藏。很多长期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终导致呼吸俯仰,虚喘无力,动则气喘,腰膝无力,这就是肺病最终影响到肾的功能了。
再说脾。人体之精气的来源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之精为肾所藏,后天之精来自脾胃运化所生。先天之精可以温阳脾胃,使脾胃更好的发挥运化功能,所谓“火能生土”。而脾胃运化之精又可以充养先天之精,使先天之精在不断的消耗中不至枯竭。很多慢性腹泻的病人,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虚泄无度,肌肉消瘦或虚胖,阴虚阳浮,夜卧不眠,骨质疏松,齿根外露等等。这就是因为脾胃的疾病影响到肾的功能了。
再说肝。肝主疏泄,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长期肝郁之人,肝郁气滞血瘀,肝郁亦可化火。这都是“中风”的病理基础,最终就会头摇身动,偏瘫痿痹,舌强肢麻。这就是肝病影响到肾的功能了。
再说心。心火为人之“君火”,心阴濡润,使心火下降,温阳肾精,而肾精上承,亦可使心阳不至太过升腾。此所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如果长期思虑烦扰,心神飘摇,心神不能下潜,就会使肾水生寒,成为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病症。这种病人双足常冷,腰膝无力,而面如火燎,头昏神摇。
张景岳还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传忠录》)大意是说五脏之气的源头都在肾那里。
总结一下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人体五脏六腑化生的源头都在肾那里,而五脏六腑的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最后都会影响到肾。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合理的认为,化生万物的“玄牝”,在人体则为肾。
中医是如何用这一理论来治疗疾病的呢?我还是惯例,用医案说话吧,这样既清楚明了,也更有说服力。
先看心病及肾的医案。
患者思慕不得,夜而成梦,心动神药,暗吸肾阴,肾阴不足,阳动则遗。心阳上漾,肾精下遗,如此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治当清心固肾,使心阳下潜,肾精上济,病当自减。
熟地温养肾精,芡实、湖莲、金樱子涩精止遗,五味子收固心肾脏气,龙骨、茯神潜纳心阳,远志交通心肾。
药味虽少,却面面俱到,不失为治疗心病及肾的良法。
再来看脾病及肾的医案。
脾为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的来源。脾主肌肉四肢,是营气和卫气的直接生产者。这位姓洪的老妇人,脾虚至极,已经到了谷食不纳的程度。脉虚涩弱,鼻冷肢冷,肌肤麻木,大便有不化之形,说明谷食不纳,主要是脾阳虚所致。但脾阳虚到如此程度,只是温脾阳已经无用,必须脾肾之阳同温,方能力挽颓势。
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人参、干姜温补脾阳,此三味药乃熊烈温窜之药,对于患者已阳气将尽之体,正可一扫阴霾。
再来看肺病及肾的医案。
患者33岁,虽正值壮年,但因常年久咳,肺气涣散,肾根已拔。夜卧咳甚,行走喘促,此冬藏不固,当春生气浅少。急当固纳摄下,滋肾填精。
熟地、羊肾,一味集天地之精华而生,一味乃血肉有情之品,为方中主药。湖莲、芡实涩精补肾,茯神运脾安肾,五味子收敛肺肾,青盐引药入肾。诸药合用,补而不腻,涩而能运。
俗医每见咳嗽,惯于见咳治肺,要么化痰清肺,要么宣肺止咳,亦或下气镇咳,总不离肺脏。当从此医案中略有所得。
再来看肝病及肾的医案。
患者本来肝阴虚,肝阳亢,又逢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木独旺,风木与肝阳相合,两阳相合,肝阴更虚。患者腰膝酸软,足膝常冷,下愈虚则上愈热,所以面热头昏,咽干口燥。
方用熟地、阿胶、龟胶补肾益肝,熄风润木,山药、湖莲、远志涩精益肾。
看完上面四则医案,相信你对“百病之伤,穷必及肾”已经有所认识。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肾精虽然来至先天,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竭,但也需要后天善加温养,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生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