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

三合汤

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本方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

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愤郁所的胃脘痛;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3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四合汤

组成:即在上述三合汤中,再加失笑散(蒲黄6~10克,五灵脂9~12克),4个药方合用,故名四合汤。

本方主治同三合汤,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

“三合汤”与“四合汤”为焦老祖传秘方。

焦老云:“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

三合汤由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首方剂组,故名“三合汤”,善治虚实夹杂、气滞血瘀寒凝所致之胃痛日久不愈者。因其人患病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多瘀”,又且“虚”,“瘀”皆能致郁,因而临证每见胃痛日久之人,多为气血同病,虚实相兼,故焦老以三合汤治之,切中肯綮,每多效验。

四合汤是于三合汤中复加失笑散以增活血化瘀之效,以治血瘀胃痛者,则更为贴切。

(0)

相关推荐

  • 推荐六张治胃脘痛名方(肖春宏老师)

    ​推荐六张治胃脘痛名方,舌上指征明显,因此比较好用! 1,二陈汤:主治痰湿胃痛,舌上指征:苔腻. 2,失笑散:主治气滞血瘀胃痛,舌上指征:舌下静脉怒张. 3,理中汤,主治脾虚寒胃痛,舌上指征:舌质淡白 ...

  • 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服用其他胃痛药无效者(...

    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服用其他胃痛药无效者(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所致的胃痛)可以考虑用三合汤加减. 即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或加失笑散 主要用高良姜.香附.百合.乌药.丹参. 檀香.砂仁等.

  • 刘茜檬整理: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治顽固性胃痛

    胃在上腹部偏左位置,上腹部右侧为肝胆. 位于膈bai下,位置大约位于人du体的左上腹,肋zhi骨以下,上接食道,dao下zhuan接十二指肠.胃的上口shu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刘茜檬导读: 焦树德老 ...

  • 焦树德三合汤or 四合汤治疗胃脘疼痛

    三合汤: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本方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 ...

  • 【刘茜檬整理: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治顽固性胃痛】精

    胃在上腹部偏左位置,上腹部右侧为肝胆. 位于膈bai下,位置大约位于人du体的左上腹,肋zhi骨以下,上接食道,dao下zhuan接十二指肠.胃的上口shu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刘茜檬导读: 焦树德老 ...

  • 焦树德:我治四种痹证的临床常用经验方

    焦树德:我治四种痹证的临床常用经验方 小师妹 华医世界 图*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 风湿痹痛,复发率高,总迁延难愈,冬季尤为高发.焦树德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致力于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他将痹证常规 ...

  • 焦树德: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三合汤治疗胃脘痛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今天介绍几个治疗胃痛的好方子.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胃痛 焦树德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我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 ...

  • 【焦树德: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三合汤治疗胃脘痛】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我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的一句口诀.1942年我开业行医,在临床上亲自运用后,才渐渐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心口窝"指上 ...

  • 焦树德: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

    名医焦老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常常使用"三合汤"与"四合汤"治疗久痛不愈,或用它药不效的胃痛顽症,每收良效.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 ...

  • 【焦树德:二合三合四合汤-治各种胃病】

    1977年,花0.55元买了一本300页的焦树德老中医主编的<用药心得十讲>,这本书是焦老将发表在<赤脚医生杂志>上的文章编辑而成的,当时他的连载文章非常受欢迎.很多医生读了之 ...

  • 焦树德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经验

    导读:今天介绍几个治疗胃痛的好方子.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我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的一句口诀.1942年我开业行医,在临床上亲自运用后,才渐渐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