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堂小学五年级的课有所感

自打小学毕业后头一次正儿八经地坐在小学生的课堂里,自打从教以来头一次被别人执教的课堂情形所打动。

执教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听着同仁们的抱怨:说学生是有多么不配合,说是课堂氛围是有多沉闷,说是课堂活动由多难开展……但今天的课让我对以前同事们的说法再次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或许,我们这些初高中的老师真的应该去看看小学的课堂情形,应该去看看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积极发言,是如何和老师配合默契,又是如何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充满兴趣。

当然,同样的料在不同的厨师手做出来的菜式和菜品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我算是品尝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大餐,而这离不开谢老师这个大厨的精心料理。

开课之时,谢老师让学生谈上堂课的收获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查评估,也是本堂的一个预热,让学让有一个心理准备与认知缓冲。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后,学习就有了进行下去的基础与前提。

当此之时,谢老师顺势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这个环节可以说正挠在学生的痒处。因为学生在前节课初步品读故事时,必然会有所感悟,也一定会有难解之处。论语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环节就是要使学生在“悱”“愤”之时,有了一个能纾解心中疑问的机会,又怎能不积极?于是,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整堂课里学生的积极与主动。

以这个环节为契机或者说是切入点,谢老师引导着学生析故事,剖心理,谈启示,解文本,联生活。学生有时齐读,有时 “独唱”,有时默思静想,有时高声作答,有时圈点钩画,有时侧耳细听……课堂主体者地位突显。老师呢,有时细作分析,有时善加引导,有时耐心等待,有时点评鼓励,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引领学生而不替代学生,鼓励学生而不纵容错误……

语文课堂是复杂的,但更应是简单的,简单才是语文课的本质。谢老师的课就体现了“简单”这个本质:读读,听听,思思,说说,议议,写写……没有繁复花俏的图片,也无需喧宾夺主的视频与音频,只是带着学生去读,去思,去说,去品味文章的妙处,去体悟人格的伟大,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夫复何求?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而交往的核心就是对话与聆听。社交是艺术,课堂是艺术,对话也是艺术。课堂的对话不是无主题的变奏曲,而应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平等交流;不是教师的自我言说,而是将话言权进行分享。谢老师的课做到了这点,在与学生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把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消解于无形。在对话与聆听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文章,更学会了如何去做人!

且说这么多吧!总之是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