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少林寺:寺幽山静有古风
刘水成
一九七九年初冬,我带着一部120捷克相机去嵩山采风,晚上住在登封一家旅店,遇一店友讲述少林寺的故事,很感兴趣,决定第二天前往游览。
那时候登封至少林寺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公路,二十五里蜿蜒小道,只能步行前往。日已过午,远远望去山腰间一片红墙绿瓦,询问得知,那就是少林寺。心中暗喜,便加快步伐,不一会赶上前边一个行路人,此人年龄不大,约在十五六岁,黑黑的,胖胖的,长的很墩实。性情开朗活泼,非常爱说话,问我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我向他说明来意,去少林寺游玩的。
他听罢略皱眉头说:“哎呀,天已不早了,你走到后今晚住到哪里呀?那里没饭店,也没旅社,怎么办?”我听罢迟疑了一会儿,没作声。他接着说:“这样吧,我舅舅叫李三,是个和尚,你找他。你就说毛家沟的毛蛋,您外甥,叫我来找你的。他肯定给你安排住处。”说罢他下路回家去了。我朝着少林寺的方向继续往前走,大约一个多小时走到了少林寺。
少林寺所在,是一个小村庄,零零星星几户人家。寺庙破破烂烂,山门上写着“少林寺”三个字,门前两边墙上写着“阿弥陀佛”。
山门内熙熙攘攘有几个人,我便上前试探着打听是否有和尚李三其人。
这时李三正好经过,一位小姑娘忙向我介绍:“你看,他就是和尚李三。”我赶忙上前说明来意,他看了看我说:“这样吧,我领你见见我师父。”
拐过了几处院落,来到了一座安静的小院,西屋三间两层小楼,门额上写着“藏经阁”三个字。
小院内翠竹映窗,曲径幽幽,十分清静。
李三领我进了屋,老师父和另外两个和尚在床上躺着休息,见我们俩进来都坐了起来。
老师父眼神不大好,问我从那里来,干什么事。
我说,我是禹县人,爱好摄影和绘画,来此观光的。
忽然一个年轻师父问我:“你会照相?来来,给神照个相。”说罢他指着一尊韦陀铜像。
铜像约有一米多高,由于年久,铜绣已成黑色。我看罢心中忐忑——天色已晚,光线阴暗,神像又是黑色的,照相机还没有闪光灯,怎么能感光呢?
我说:“小师傅,你能不能把神像往门口挪一挪?”他说可以,焚香跪拜罢,将神像挪至门口,又搬来一把凳子。我把照相机放到凳子上,利用B门,手控约一分钟左右,使胶片充分感光。
晚饭后,我把胶卷冲了出来,厚薄适中,心里踏实了许多。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了,用晒相夹开始印相,师父们起床后,看见清晰的韦陀神像展现在眼前,都很惊呀。老师父行正很是兴奋,满脸喜悦,立即叫小和尚永乾喊其它师父来照相。
行正与永乾 刘水成 摄
少林寺那时候总共九个和尚,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不在寺院,照相的就有行正、永乾和李三。我给他们分别拍照后,行正师父又向文管所要了各个大殿的钥匙,领着我拍里面的壁画。壁画画了很多佛教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有十三个和尚救唐王。
借此机会,我了解了少林寺的方方面面,观看了演武厅、钟楼、大雄宝殿、塔林、碑刻、大铁锅等。最值得一提的是藏经楼,整整一层楼板,一米多高全是经书,涉及天文、地理、医药、文教等等。据说“阅书一遍二十年”,可见少林寺文化底蕴非同一般。
空闲时,行正方丈给我讲述了少林寺的历史几经兴衰,解放前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了少林寺,几处大殿只剩地基。文革时又遭到破坏,大部分神像都被砸烂,和尚下生产队干活儿。文革结束后,大家才回到寺院,自种自吃,重新过上了出家人的生活,当地的一些居士也常来上香。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俗家弟子叫贺释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有幸和他见过面。他个子不高,很有精神,瘦小身材,穿一身黑色粗布棉衣,脚穿一对黄色军用鞋,背一个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包,包内装一对小稍子棍。他对我说,他是少室山南边的人,是一个赤脚医生,每一星期来少林寺上一次香。家传很多武术书籍,平时习武不断。
第三天,我准备返程回家,可天有突变,纷纷的雪花飘个不停。行正师父也不想叫我走,他说我非同一般,造化很深。
行正师父给我讲了韦陀神像的故事——民国时三遭盗劫均安然无恙,“文革”期间因他舍身守护才没被砸毁。这是少林寺里“最灵最灵“的一尊神,别人屡次照像“不显影”,我是第一个给照出照片的人。所以他说我不是一般人,最起码是佛家有缘人。
他还想让我绘制一幅少林寺全景图。碍于时间原因,末能如愿。
山水(国画) 刘水成 作
正谈话间,李三进了屋,手提一馍篮,里边放满了馒头。叫我随他去北庵,他一个人在那里寂寞。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约有一里多,来到了北庵,一眼看到几棵参天大柏树,树上钉满了大铁钉。我问他为什么树上钉钉子,他说是南蛮子盗走了乌柏的中心板。进入大殿,他坐下来就给我讲北庵的鬼故事,说前天晚上有鬼叫他的门,他出来看看没有人。连续几次,可把他吓坏了。
李三年纪七十有余,比师父行正还大几岁,瘦高个,走起路来慢腾腾地,说话很幽默,说北庵有鬼,没人敢来住,他胆大,所以来看北庵,每月还有十元钱补助。
庵房内空空荡荡,被砸坏的神像散落一地,墙角处有他睡的一张床,床头上还挂着一把宝剑。我顺手拿来耍了几下。他一看我是外行,便接过去耍了起来,口中念念不绝 “插花盖顶”“古树盘根”等招式名称。之后大喘一口气坐了下来,连声说:“不行了,老了”。
和尚李三 刘水成 摄
北庵残垣断壁,可还有几个石柱,上边留有两幅对联,至今还能记得,一幅是:“国有三宝释儒道,地有三宝水火风。”另一幅是:“在西天二十八世,到东土初建少林。”
在北庵住了四天,天天下雪,其它的景点就无缘观看了,如达摩洞、初祖庵等等。
天色放晴后,我辞别了众位师父,匆匆返程。
事隔多年后再次回访,少林寺已经完全变了样,原本僻静的小山村繁华一片,昔日烧火做饭的小和尚永乾,已是首座。
刘水成在具茨山。(1982年)
作者简介:刘水成,号石泉、别署具茨山人,1947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书画家,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