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

作为文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会写文章。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无论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其他工作,会写文章都是基本功。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写出好论文,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出各种招数,学位论文要经过开题报告会、导师进行修改把关、检查重复率、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论文抽检等众多环节。所有这些,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出一篇符合博士学位要求的高水平论文。可见学位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导师的一切指导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展开。

一、研究方向与论文选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该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将来要写哪方面的论文。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并非易事。作为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要急于作出回答,而要经过一个反复推敲和协商的过程。
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撰写一些文章后就可以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大与小也是一个难题。一般说来,大都主张“小题大做”,即选择一个相对小的题目开展研究,可以写深写透,做出大文章来。要尽量避免选择一些大的题目,选择大题目,往往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当然,题目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而言,研究一个人物相对小一些,然而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人物本身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动。题目无论大小,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选择大题目,也可以从某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在大中见小、大中见深。选择题目要根据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研究条件等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记得我当年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也曾反复比较琢磨,最后确定写“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这显然是个大题目,无论邓小平理论还是中共党史学都是宏大的理论问题,如何把握颇费周折。张静如先生鼓励我要敢于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敢于进行理论探索,武戏文唱,研究理论问题要有史实依据,研究历史问题要强化理论指导。这篇论文的切入点是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分析开展党史研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指导意义。有这样的切入点,就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都有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赞许,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二、干中学与学中干

博士研究生要建立一块“根据地”不容易,而要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收获丰硕成果就更非易事。确立了研究方向和选题,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想火花汇集成系统观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如琢如磨的炼狱过程。
一是带着问题学。确定选题后要查找资料和读书学习,既进行理论武装也寻找史实依据。写历史方面论文要坚持论从史出,在广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认识。写理论文章要有逻辑论证和事实支撑。无论何种论文,调研、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报刊资料极为丰富,各种书籍名目繁多,网络资料浩如烟海,然而当确定选题后,却发现自己写作真正需要的材料又是极难寻觅到的。这实际上需要有个淘金的过程。对于经典著作,要精读并深刻领会,这属于理论武装。对于一般性著作,要查阅并有选择地读,这属于知识积累。阅读这么多资料,如何记得住、用得上?关键是头脑中要有问题,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读。记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开掘不尽的智慧宝库。纷争已息,恩怨难平,历史为后来者提供了恒久不衰常说常新的话题。人类的经验智慧在世世代代的接力中积累,人们在不断的反思和继承中实现超越。”不少学生看后都表示赞许,并询问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确实,这样的内容不是轻易就能写成的,也曾经是带着怎样写好文章开头的问题进行苦苦思索。记得当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包括失眠时都在想同样的问题。所谓的“顿悟”是长期思考的结晶,功夫在诗外或许就有这层含义。现在的研究工作都强调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含在选题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有问题意识,读书就有兴奋点,记忆就深刻,就容易引发思考,受到启发,找到灵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在翻阅一些报纸或者看电视过程中都会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豁然开朗。问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若没有问题意识,对一本书可能读完后面忘了前面,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二是善于构思。写一篇文章,灵感很重要,但更需要谋篇布局。构思一篇文章的结构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标题的选择与凝练到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从重点问题的解答到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不仅是坐在书桌前要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思索,散步或乘车时往往是思考的最佳时机。真正思考清楚了,框架结构清晰了,能够列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和要点提示了,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三是干中学。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前期的积累,如果没有前期研究基础,没有写出若干篇像样的文章,就直接进入十几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拿出高质量的论文恐怕是困难的。确定选题后,应该先就一些问题写一些文章,并应达到发表的水平。一些学校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前有论文公开发表是有道理的。博士研究生都经历过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写论文并不陌生。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写论文的畏难情绪比较大,有的甚至感觉无从下手,迟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是否方法不得当?是否需要进行文章写作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工作有时是需要的,但最关键的不是方法,而在于是否敢于尝试,是否勤于动笔。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在干中学,要在持续不断的写作中学会写文章。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法无定法,各有特色,只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文章的呈现形式和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读再多的书、有再多思想火花、学再多的写作方法,若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也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甚至会导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如同学习游泳,无论在岸上学习多少蛙泳、仰泳、自由游的动作和技巧,无论听教练讲解多少遍水中换气的方法,如果不到水中体验和锻炼,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写文章也是如此,只要从小的文章写起,持之以恒,就会对标题凝练、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有深刻的体会,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对撰写大部头的学位论文就更有信心,也会得心应手。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找到合适选题的学生,老师主动给其压担子,使其在参与一些课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也将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干中学,会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中干,早出成果,会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保持旺盛的学术创新能力。

三、指导中的“说”与“做”

无论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还是自己的愿望,学生总希望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文章发表。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先写一些文章,既是练笔,也是提升学术自信的重要途径。文章发表难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单独发表。面对有些学生投稿后的退稿结果,我对他们的鼓励是“庄稼不收年年种”,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期间可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老师开始也是从不断接到退稿通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对于与学生合作发表的文章,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二作者,自己都会认真修改,不能让编辑为难。自己认为达不到发表水平的,从不轻易推荐。
学生写文章,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如果说老师前期的指导是以“说”为主,那么后期 的指导则是以“做”为主,对学生的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甚至进行必要的删减和增补。
首先看立意是否新颖,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严密。有些学生往往是开始感觉选题重要,但真正落实到文字则显得单薄,或说理不透彻,或逻辑不严谨,或论证不充分。这就需要老师指出重点或难点所在,在关键之处甚至要加写几句话,更多的则是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和方向。现在的电脑修改模式或批注方式非常方便,我在有些论文旁边的批注是密密麻麻的。这样的花脸稿会对学生产生较大触动,促使其深入思考,深化对若干问题的认识。
研究方法很重要。一些文科学生不太重视研究方法,以为能写出文章就是好方法。其实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对于方法还要区分思想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比如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思想方法属于指导原则,而个案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则属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在使用中要有所区别。一些学生列举若干方法,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杂糅在一起,难以展现论文的独特方法。当然也应注意,研究方法和论文呈现方式并非一一对应,不能把研究方法当作论文呈现方法,否则论文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比如,历史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但论文呈现方式可能是夹叙夹议,也可能是以论带史。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页)
写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是一个综合科研能力的考验。虽然一些学术规范经常被提出,有些课程或讲座也反复重申这些规范,但真正落实到写作上,一些论文还是不够规范,或是作者疏忽,或是嫌麻烦,导致论文格式不一致,注释不规范。有时需要老师对一些细节问题反复叮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有这么几个。一是摘要。摘要本应摘出论文要点,通过摘要看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但很多学生不会写摘要,有的只是按照每章的顺序简单概括一下,像是一个篇章结构的介绍;有的在论文导言部分介绍的研究内容甚至与摘要的内容相同。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认真地概括提炼,提炼摘要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二是目录。文章题目不宜过长,要善于概括凝练。层级要一致,一般是章节目三级标题。有些学生比较随意,有些目下边还列出四级标题,有的则没有,其实这是不规范的,内容多的可以采取别的处理方式,目录要保持一致。三是注释。引用他人成果要标明出处,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规范。一般说来,现在学生对注释是比较重视的,但引用上仍不够规范,著者、题目、出版社、期刊号、页码等排列五花八门,有的标点符号用法也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老师一一指出,一篇论文的格式要统一,强化学生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四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展现论文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些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参考很难说这篇论文会有什么创 新之处,如果列举的文献都是一般化的甚至不靠谱的或者网络上的资料,也难以想象论文会有很高层次。有些学生为了展现参考文献的丰富性,把根本没有看过的文献也列举进来,这就要严肃批评,要强调实事求是。有的学生对参考文献的排列很随意,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都需要加以改正。为体现学生的研究基础以及是否有创新意识,学位论文也会把对学术史、资料综述、问题缘起等的要求作为学术规范的一部分 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放在论文的绪论中。
总之,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生学术生涯的重要开端。只要老师从内容到形式对论文进行仔细审查,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认真修改,对学生的影响会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有一位七八年前毕业的学生认真地提到,我在其论文上的一些修改意见对他后来把论文修改成书和做研究工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实这位学生不是我直接指导的学生,我只是把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在其论文上写的一些修改意见交给他,他却留下深刻印象,而当时具体什么意见我已不记得了。这件事使我感受到,只要老师愿意为学生付出一些劳动,学生是会铭记在心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可见老师的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
本文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 作者:王炳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