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北宋时期有多火?东坡半夜写首词,第二天就尽人皆知,吓坏太守

苏轼的文学作品,经历了近千年的传承,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当年苏轼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跟着父亲进京赶考的时候,就凭着一篇文章,惊动了大文学家欧阳修,这位老先生直言自己应该“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从此以后,苏轼虽然在官场很不得意,但他的文采却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可,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北宋时期的苏轼,究竟有多火?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篇千古名作中,找到真相。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虽然名义上还是“官”,但其实苏轼的生活一直都在被监视之中,而太守徐君猷,就是负责“监视”苏轼的那个人。

一天晚上,苏轼和朋友喝酒喝到很晚,回到家里被门童“拒之门外”,老先生便写下了一首尽人皆知的词——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但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可能有的读者没有听说过。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是半夜时分。随后,他又叫醒了家童,一头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苏轼睡得天昏地暗,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首词在短短半天时间,已经传遍了整个黄州城。

于是,黄州城中便有了关于苏轼的“传闻”,有人说他写了这首词后,便“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这个传闻,吓坏了“监视”苏轼的黄州太守徐君猷。他以为“州失罪人”,如果真的这样,他也有脱不了的干系,便慌慌张张地跑到苏轼家里,一看这位老先生还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呼呼大睡。

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的北宋时期,苏轼的诗词,流传的速度就这么快。虽然这对于苏轼来说,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说明了世人对苏轼文采的认可度。

这也难怪,虽然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给朋友写词的时候,都要叮嘱一句,千万不要让别人看到,但苏轼的这些词,包括苏轼这句叮嘱,依然流传了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