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致病学说丨六淫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先天之精从起源上看,是天地四时阴阳之气合和制化的产物。而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存续,根本上也必须依赖天地四时阴阳之气。所以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时刻影响者人体生命存续状态。

符合时令节气的正常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盛衰消长变化,与人生命活动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由于很多复杂因素影响,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变化时有异常出现,而异常的气候变化又很容易伤害人体正常生命机能,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所以中医学素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这其中一层涵义就是指自然界非时之气于人生命活动的损害作用。

由天地造作的非时之气,因为容易伤人致病,所以中医学称之为外来邪气。所谓外来邪气,是和人体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致病邪气相区别而言。外来邪气根据其致病能力强弱及其预后好坏,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与火毒、寒毒、湿毒疠气两类。前者致病能力弱,预后较好,大多数人可以抵抗,属普通外感病;后者致病能力强,预后差,大多数人易感易病,为烈性瘟疫病。

天地气交,阴阳相推,寒暑更作,形成一年四时气侯变化。四时之气在自然界形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一般情况下有其普遍恒常的时序演化变迁规律性。这种应时之气,称之为“常气”。正常的六气作用于人体,一般都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适应,所以与大多数人而言,是无害的。

但意外常常不期而遇,当天地阴阳之气盛衰消长失却恒常时序规律之际,六气演化变迁也随之失去恒常时序规律。如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燥而反湿,冬应寒而反暖等等,这种非时之气,中医称之为“淫气”。异常的六气变化,一般人适应不了其影响作用,所以是有害的,中医学称之为“六淫邪气”。

《左传·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六淫致病说。

秦汉之后,随先民对四时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认知的不断深入,中医学重新界定了六淫邪气的范畴概念,进一步阐释了其发生原理、致病特点,致病机制,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六气致病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大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具有各自的特征表现及其时令节气规律。在气候与人体生命关系认知中,中医学历经漫长临床实践,加之不断的理论思辨,意识到四时六淫之气致病,也各有其独到的特点,由此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六淫致病学说。至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继承《黄帝内经》六气致病学说,明确提出六淫概念:“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此后,这一说法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成为公论。
风性为阳,以轻扬开泄,善动不居为其特征。风禀少阳春木之气而成,所以为春季主气。风虽为春季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风为阳邪,性轻扬,善行数变,这也是风邪致病特点。临床上,风邪常与寒、湿、火等相合为病,为外感病之先导,所以素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寒性为阴,以寒冷、凝结、收引为其特征。寒禀太阴寒水之气而成,所以为冬季主气。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寒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四时之中,人体突遇气温骤降,或保暖不够,就容易感受寒邪而为病。寒为阴邪,阴性寒冷凝结收引,所以寒邪致病,以耗损阳气,凝滞人体气血津液,挛急收引脏腑经脉为特点。
暑性为阳,以温热升散为其特征。暑禀太阳火气而成,所以为夏季主气。暑邪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为阳邪,暑邪具有阳热之性,故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伤阴症状。暑邪出现在长夏时节,所以多挟湿浊,临床还常兼见湿阻气机症状。
湿性为阴,以重浊,粘滞,趋下为其特性。湿禀至阴水浊之气而成,所以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邪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或长期以水为事等而成。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所以湿邪伤人,缓慢难察,缠绵难愈。发病长夏居多,其他季节均有。
燥性为阳,以刚燥劫阴为其特性。燥禀少阴金气而成,所以为秋季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
火性为阳,以酷热升散为其特性。火禀太阳火气而成,所以为夏季主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限制,所以一年四时皆可见火病。火为阳邪,易伤阴精,所以火邪为病,多以高热阴伤为特征。温、暑、火、热四者皆为阳热之气所化,所以本性一致,区别在于阳气盛衰程度不同。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暑为火热所化,但暑独见于夏季。
摘自:谭春雨《中医发生学探微》
作者丨谭春雨丨版面丨菟丝子丨图片丨王德福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