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本草|多数人艾灸选错时间,还不如不灸!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采艾治病,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诗经》中就已出现了相关描述,《庄子》里面也提到了“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人们认为艾草芳香辟秽,可以驱邪祛病、抵制不祥而被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中更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01
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草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本草纲目》李时珍。
艾叶,辛、苦、温,入肝、脾、肾三经。晒干捣碎得“艾绒”,可以制成艾条供艾灸用。
因为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所以灸疗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能够温经散寒和行气通络。
《本草纲目》载:“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人体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灸法正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也正因为艾灸可以使经络通畅,如果身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导致气血凝滞,经络受阻,也可以通过灸治一定的穴位,调和气血,平衡机能。
此外,艾叶外用,可以祛湿止痒。
02
艾的使用方法
艾叶可煎服,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艾灸。
艾灸
悬灸
就是把艾条点燃,悬于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将艾条一头点燃,悬在施灸部位上,一般大约3厘米左右,固定不移,让我们的身体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一个穴位灸3~5分钟,灸到皮肤稍起红晕,感觉温热就可以了。温和灸用处比较多,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雀啄灸:将艾条一头点燃,悬在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之上,然后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雀啄灸多用于急症和儿科疾病等。
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多用于面积比较大的疾病,比如风湿痹痛和皮肤问题等。
间接灸法
就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用东西隔起来,起到隔离作用的东西,使用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效果。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艾灸穴位
艾灸穴位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辨择,或者搭配有引火下行作用的穴位,比如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即悬钟穴)、涌泉等,一般用直径3厘米粗细的艾条就可以了。
容易感冒、鼻炎:大椎穴,足三里穴
痛经、白带多、卵巢囊肿:肚脐
吃凉腹泻:中脘
万能养气血穴位:足三里
熏香辟浊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
艾草燃烧的烟雾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因而也可以制成熏香辟浊解毒,净化空气。
03
如何挑选好艾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陈年
新艾阳气过烈而助火,通常煮来用。灸法用的艾草以陈年为好,但也不能太陈。3-5年的艾最适合多数人,太久的老艾药性减弱。
致密
艾绒细腻柔软,做成艾炷致密,燃烧后还有原来的形状,没有散落。太松散的艾条也容易上火。
淡黄
纯正的淡黄色,说明杂质极少。
味香
艾香浓郁但不呛人。
同时,最好的艾叶在湖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中便说过:“艾以蕲州者为胜,用充万物,天下之重,谓之蕲艾。”
04
艾的使用禁忌
不适宜人群
阴虚之人,不建议艾灸。如需艾灸,建议通过专业的艾灸师采用相应的手法来完成,以免伤及阴液。
女性若月经量大,则应在月经前5天及经期停止艾灸。而孕妇特别是孕早期是禁止艾灸的,避免热刺激及艾灸通经活络的作用导致滑胎。
小儿本为纯阳之体,若无病痛一般不灸。而对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哮喘,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纳差,中气虚弱引起的遗尿等,可以适量施灸,相较于成人小儿的灸量宜轻。
糖尿病患者艾灸时更需要注意,由于糖尿病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导致皮肤感觉不敏感,应适当降低艾灸温度,避免艾灸伤害、皮肤难以愈合。
注意使用时间
中午午时阳气最旺,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选择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不宜晚上艾灸,因为艾灸的阳热之气容易造成夜晚阳不入阴,引起失眠。
艾灸不可过量,一般一周3次左右,每个部位20分钟即可。刚开始艾灸时,每次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之后可以循序渐进地逐渐延长艾灸的时间。
勿大汗淋漓
艾灸时微微出汗是可以的,汗为心之液,而心又主血脉,汗出过多,不但伤津耗气,还会损伤心血。
避免头部施灸
头部肌肉薄弱且毛发丰厚,而且艾灸头面部穴位易导致阳气过于上行,引起头晕目眩等症状。
君子万年,
福禄艾之。
温养身体,
问声安康。
推荐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