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解读及例作推荐(第五辑)

【编者按】

此为课前演讲“高考例作推荐”第五辑,所选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一、2014年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过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解读】

通读材料,我们很容易能由“沙漠”联想到必须完成的人生旅途,而“道路”即为人生的路径。同时应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选择”与“自由”,则论述应围绕人生旅途中选择与自由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

该则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沙漠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是相对的自由。

【例作推荐】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节选)

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二、2014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读】

【例作推荐】

中国面孔,熠熠生辉(节选)

面朝黄土背朝天,勾勒出吃苦耐劳的中国面孔;江南烟雨缥缥缈缈,晕染出极具东方气质的中国面孔;西北风沙烈烈,打磨出坚韧不拔的中国面孔;山海白雪皑皑,磨砺出顽强不屈的中国面孔……时光呼啸,那一张张走过风风雨雨的中国面孔,造就了如今充满活力的中国。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中国面孔是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

国之英者,时之楷模。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些“最勇敢的人”是杜甫,他身居漏雨茅屋,却期望得广厦万间大庇护天下寒士;是屠呦呦,她皓首穷经,从中医药古籍中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找到抗疟灵感;也是钟南山,他敢医敢言,一路奔波不知疲惫,满腔责任为国为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时代楷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丽篇章。

不慕名利,精益求精,中国面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匠人。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面孔也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

……

他们如夜空中的星辰,尽管渺小,却在自己的岗位上熠熠闪光。

古往今来,无数面孔淹没于历史的滚滚风尘之中,我们记得的是“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雄伟气魄,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壮志。纵使时光流淌,无数面孔沉沉浮浮,我们也总会记得他们的奋斗、他们 的意志,他们传递的精神。

中国面孔是时代楷模的面孔,是匠人的面孔,也是普通人的面孔, 它在繁华烂漫处,亦在街巷楼宇中。人潮汹涌,时光亘古,那些刻印在 中国文明史上的面孔,熠熠生辉。

三、2018年江苏卷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例作推荐】

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天真烂漫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的深情无奈;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宁静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大自然于无声处诉说着最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进而被采诗人,诗人,词人捕捉,融进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诗歌又被装订进史册,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大自然是无声的智者,却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展现着动人心魄的美。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梭罗于瓦尔登湖畔建起自己的小屋,远离喧嚣红尘与工业文明,与松鼠,鸟雀为邻,用心倾听自然的语言,感受自然之美,怡然自得,并收获了内心的宁静。(第一段)

四、2019年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题目解读】

“寻找'中国味’”仅仅是表层,如何由现象到道理,由道理再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这才是命题者在第二段材料给出的重点:“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认识音乐的的中国味,到寻找各种(绘画,文学,建筑,民俗、语言……)中国味,关键是“如何认识”,即方法是什么。

在“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接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这两句话中给出了提示。“不同”,意味着存在差异,各有特色;认识到这种不同,需要比较,需要广博的见识;在比较中发现彼此的特色,需要“倾听”“接收”——“我”,“我们”不能堵住耳朵,蒙住双眼,而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去感受,去认知。只有见过他国异域的风格特色,领会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才能明白“中国味”——中国特色是什么。寻找中国味,当然要立足传统,植根中国,也需要放眼世界,求同,存异,在这样的过程中,自身独有的“味道”才能彰显。

示意如下:

音乐的“异国味”与“中国味”

其他领域的“异国味”与“中国味”

如何发现彼此的不同

确立寻找“中国味”的方法

推而广之,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我与认识他者的关系

【例作推荐】

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音调。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在于,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正是为了在音乐上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并向着大同迈进。

五、2015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题目解读】

人物:父亲、小陈、警察、网友。

事件: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屡次开车打电话。

结果:警察对老陈进行教育和处罚并公布于官方微博;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 

老陈的行为——小陈举报——警察教育处罚——上传官方微博——网友点赞、质疑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以及公民的责任意识,警察教育处罚老陈源于交通法规的要求,老陈被举报源于对个人和他人安全意识的淡漠和责任意识缺失,网友点赞出于对小陈维护和遵守规则的肯定,或质疑小陈呵护亲情方式或对警察公布小陈举报事件的不认同。

小陈:亲情的另类解读;这也是一种亲情

老陈:责任意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

警察:树立榜样的意义;树立榜样要把握度

小陈讼亲——从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已有之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这是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又算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极关爱。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网友及更多民众的讨论——社会价值分析。

从社会舆论角度,网民点赞(小陈讼亲)、质疑(小陈讼亲、警方不容匿隐私),体现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管意识。

媒体报道——思想价值分析。 

媒体,是社会正向思想的传播者,对社会新闻,不仅是报道,还需要引导,体现正向思想的力量。 要警惕炒作、煽动甚至推波助澜,传递负面的东西。

【例作推荐】

有一种爱,无需他人理解

小陈:

你好,我叫明华,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

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会改掉。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老陈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你的支持者:明华

六、2014年广东卷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例作推荐】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