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细读《石壕吏》
壹
女儿正在诵读课文,是杜甫的《石壕吏》,不知她是否读懂了,于是问了几句。
问:“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答:“我觉得作者很同情底层的百姓们。”
问:“你怎么感受到的?”
答:“你看老妇家里三个儿子上战场,两个已经为国捐躯了,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幼,还被逼着从军……”
问:“你怎么知道是逼着去的而不是主动去的?”
答:“你看,'夜捉人’,晚上来抓人,这不是逼迫吗?再说,如果不是逼迫,老翁干嘛要翻墙逃跑啊?”
问:“老妇不是主动说'请从吏夜归’吗?这难道不是主动的吗?”
女儿有点急了:“这怎么是主动的呢?她是没有办法呀,孙子还小,需要媳妇照顾啊,那只好老妇自己去了。”
问:“老翁为什么不去呢?”
女儿答不上来了。
问:“换个问题吧,你觉得县吏们怎么样?”
答:“那肯定是凶神恶煞呀!”
问:“何以见得?”
答:“'夜捉人’'一何怒’,这有什么好态度!”
问:“我们晚上有时候还去捉蟋蟀呢,态度也不见得不好啊?”
答:“捉蟋蟀是好玩,捉人是去充军的,一点都不好玩!再说啦,老翁都吓得翻墙逃跑了,那些官吏的态度肯定不好!”
问:“老翁翻墙逃跑,是不是他不够爱国呢?是不是他想当逃兵呢?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官吏的态度不好呢?”
女儿答不上来。
有些问题,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确实太过深奥了,但对知名学者文化名人而言,这些问题,应该不算太难吧。
于是,我想和女儿一起来细读《石壕吏》,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认真读一读《石壕吏》。
认识肤浅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翻译:我在日暮时分,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县吏到村子里抓人。
细读:县吏为什么要“夜捉人”?连夜抓人,有可能因为形势紧急,急需征兵。也可能是因为夜里抓人更加隐蔽,为了逃避兵役,乡民们在白天都躲了起来,县吏只好在夜里行动了。“捉”,体现出乡民们的不配合,更谈不上主动,县吏们征不到兵,只好连夜抓人。“捉”,也表明县吏根本不管乡民们是否愿意,抓了就是。
“我”为何知晓县吏在村子里抓人呢?其一,可能是县吏正好到“我”投宿的人家抓人,我亲眼目睹;其二,可能是县吏抓人时,乡民四散,哀嚎遍地,惊醒了“我”。无论是哪一种,都表明:县吏征兵绝对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状如凶神恶煞;乡民们也绝对不是一呼百应,而是四散而逃。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战乱频繁、国运衰微之后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连夜里也不得安宁。
这两句,反映出乡民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充军之苦,昼夜难安。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翻译:老翁越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
细读:老翁为何要逃?年轻人已经都征走了,但兵役的缺口巨大,石壕村几乎已经无兵可征了,所以老人家也不可放过。老翁为何要翻墙而逃?因为,县吏们正堵在门口。一群如狼似虎的县吏挨家挨户抓人,家家户户惊恐万分,老翁们也只得狼狈奔逃。
想想老翁翻墙逃跑的样子,不由悲从中来。孟子曾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石壕村的老翁,不要说什么衣帛食肉了,不要谈什么安度余生了,他们,根本无法安生。
老妇为何要出门查看?那是因为县吏们打门甚急,不可不开门,不可不出门应对周旋。
这两句,是乡民深受抓丁充军之苦的生动写照,老翁翻墙,老妇出门,他们动作熟练,配合默契,可见并非首次,但个中该蕴含着怎样的辛酸悲苦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翻译:县吏们大声呼喝,多么愤怒!老妇人大声啼哭,多么悲苦!
细读:县吏为何愤怒?因为这户人家没有及时开门,也再次体现了征兵之急。他们大概也害怕完成不了上头交代的任务。怒火中烧的县吏,悲苦哭泣的老妇,对比鲜明。
县吏做的是恶事,如何得见“公务员”的勤勉工作?
老妇哭得极悲痛,如何得见老妇的高风亮节?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翻译:“我”听见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死在战场。活着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细读:“邺城”暗示了时代背景,点明了抓丁充军源于安史之乱中朝廷的溃败。
一位老母亲,哭诉着儿子们的噩耗,听者无不动容,但这些县吏们可否有丝毫怜悯?这些如狼似虎凶神恶煞一般的县吏们,又会怎样对待这样一位因为国家战乱而失去两个儿子的可怜的母亲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翁要翻墙逃跑,因为,家中仅剩老翁一个男劳动力了,他如果被抓走了,那孤儿寡母还有老妇该怎么苟活啊?
但凡有一点点良知,他们也会安慰老妇几句,哪怕他们是真的逼不得已,迫于上级的命令。但他们是否表现了一点点怜悯呢?
他们做了什么?他们面对悲苦啼哭的老妇,毫无怜悯,只是喝问:“你家的男人呢?”他们无视苦难的百姓,无视民众的疾苦,这样的官吏,谁能理解他们的工作?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细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老妇很希望以此博得官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只剩下你一个人吗?”她只得再次回答:“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啊!”不料县吏依然不依不饶:“在吃奶,吃谁的奶?他的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没办法出来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恶吏狠狠逼问,老妇苦无退路。老妇只好主动请求,何其无奈何其悲苦!
这县吏还有一点点良知一点点人性吗?恶吏狰狞的面目,在老妇的致词中,愈发彰显,愈发狰狞。无论县吏面临多大的压力,无论县吏肩负怎样的职责,他的恶行都不值得原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细读:“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哭诉时间之久、县吏威逼过程之长。“如闻”二字,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泣幽咽”的是谁呢?只剩下儿媳妇了,她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在叙事中饱含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石壕吏》全篇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寓褒贬于叙事。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正如陆时雍《唐诗镜》所言:“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云: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云: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子美诗作被誉为“诗史”,《石壕吏》堪称典范。
《石壕吏》之寓意,众所周知,连青涩小儿都能读出诗人寄予的同情,也能窥得县吏抓丁充军的恶行,也能感受底层百姓的悲苦,缘何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却要别出心裁大发异论?
甚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