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厥阴病概说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0)

相关推荐

  • 少阳经

    ​少阳经: 基础理论名词 经脉名称之一 包括: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与厥阴经 互为表里 厥阴之表 名曰少阳 因位于半表.半里 能转输内外的枢纽 有"少阳为枢"之说 解读: ...

  • 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岐黄说医道 (一)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

  • 十二经名词的认识

    足阳明胃经戊土 戊降 足太阴脾经己土 相表里 己升 合成圆运动 手太阴肺经辛金 辛降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 相表里 庚升 合成圆运动 足少阳胆经甲本 甲降 足厥阴肝经乙木 相表里 乙升 合成圆运动 手少阴 ...

  • 伤寒论课件·太阳病概说

    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由于经络的相互络属,使太阳与少阴 ...

  •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概说

    阳明,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而言.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经耳前,上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 ...

  • 伤寒论课件·少阳病概说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分别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侧:手少阳三焦经之脉,起于无名指末端,行上 ...

  • 伤寒论课件·太阴病概说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

  • 伤寒论课件·少阴病概说

    少阴包括手.足少阴二经和心.肾两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指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腨内,贯脊,属肾,络膀胱: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由于经络的相互络属,使少阴与太阳构成了相互的紧密联 ...

  • 《伤寒论》厥阴病四大方剂浅释

    《伤寒论》厥阴病四大方剂浅释

  • 伤寒论:厥阴病解

    至道汇推荐搜索 胆结石 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寒.故不渴.厥阴为阴中之阳而主热.故消渴也.太阴主湿土.土病则气陷下.湿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阴主相火.火病则气上逆.火邪入心.故 ...

  • 《伤寒论》厥阴病的四大方剂+八大厥证

    经方学苑 今天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杏林明医传播中医,弘扬经方,守护健康!9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一.厥阴病四大方剂1.肝疏不及肝疏不及是由于阳气虚衰,寒湿内盛,心包失于温通,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 ...

  •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 [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