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巴菲特的名言警句,你有多久没听到了?

想坚持一种投资理念一年两年,很容易;但要坚持它十年二十年,非常难。

除非你所坚持的东西,与你的底层性格相一致。

我很幸运,自己是被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感召到股市当中的,他那一封封致股东信,就像一座座灯塔,把我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都照得敞亮。

但我同时发现,在有一些年份里,他的很多名言警句会被整个市场淡忘,怀疑,甚至摒弃,没人再愿意说那些圣人般的道理,因为它已经变成了阻挡自己发家致富的障碍,讨厌至极。

不信你回想一下,下面这些话,你是不是很久没听到了?

(1)“如果要将稳健的投资浓缩成四字箴言,那就是安全边际,在读到它(指《聪明的投资者》最后一章)42年后,我仍深深相信这四个字。”

——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信

“安全边际”,这个巴菲特总结出投资最重要的四字箴言,现在还有人议论吗?

很少了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贵的就是好的”,“市场永远是对的”,“不要轻易判断高估低估”,甚至“投资不用估值”。

但我不这样认为。有一个常识我必须提醒大家,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交易者,最终得到的整体财富,就是这家公司在存续期内获取的利润总和,没有其他东西了。也就是说,一棵树要长到天上去,真的是不可能的。

刚好昨天晚间,海天味业发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5%,净利润增长19%,我们复盘一下海天味业这几年的利润增长与股价涨幅:

看到这,相信理性的投资者必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上面的表格,属不属于巴菲特在2001年致股东信中写的情况,即“股市的表现已有好一段时间优于公司本身的表现,而这种现象终将结束,市场不可能永远超越企业本身的发展”?

(2)“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会用所持股票在某一年的市值变化来衡量投资成果。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两个衡量标准:①每股收益的增长——需要适度参考所在产业的经济环境;②这个标准略带一些主观性:公司的护城河——即它拥有的让竞争对手都感到棘手的竞争优势——是否在这一年变得更加宽阔了。”

——巴菲特2007年致股东信

今年有多少人,望着别人押注一个个“美好”赛道获得的超高收益而捶胸顿足,他们愤怒地对自己投资的公司老板骂骂咧咧,只是因为股价不给力。但他们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投资的这家公司在今年不仅没有犯错误,还在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又创出了新的业绩记录。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其实应该是给这些顽强的CEO们竖起大拇指点赞。

与之相反,在我持仓中占比很大的个别公司,虽然这一年涨幅较好,但新上任管理者的表现,却让人无比失望。按照巴菲特的标准,即考虑所处产业经济环境的每股收益增长,以及公司护城河的拓宽程度,最多最多只能给它打个及格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还必须坚决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障作为小股东的权益了。

(3)“1990年我们是在一片混乱中买入富国银行的......事实上,伯克希尔选择投资一家公司,头一年不赚钱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每年能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就好。”

——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信

以我的理解,上面这句话讲就是逆向投资的真谛——一年没盈利都没关系,我们关注的是5年和10年后公司是什么样的,以及现在买入的价格。

但我如今看到的多数人的行为却与之相反,他们都极其看重当下一两个季度的景气情况。等季报或半年报出来时,只要有几个数据稍显不理想,就立即给自己找个理由清仓,转而投向他们认为“基本面更好”的股票。

(4)“这中间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未来你只是买入股票,上升的股价只会对你不利,反倒是股价平平对你有利。然而,情感这个东西经常是复杂的: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未来只是打算买进的人,看到股价上升会感到舒服。这些股东的心态,就像一个天天开车上下班的人,刚刚加满了当天的汽油后,发现油价上升而心怀喜悦一样。

芒格和我并不指望你们中的很多人与我们一样思考,在观察了大量的大众行为之后,我们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希望你们了解我们的运作思路。这里,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我早年的时候,也会为股价上升而高兴。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本·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第8章,我立刻明白了权衡之道,从此视股价低迷为朋友。读到那本书是我生命中最幸运的时刻。”

——巴菲特2011年致股东信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有一只股票现在股价5元,你很看好它,相信它几年后能涨到10元,愿意用你的现金流不断买入。

考虑以下三种情形:

A:该股票从5块涨到12块,然后跌到10块。

B:该股票从5块一路线性涨到10块。

C:该股票先从5块跌到3块,然后涨到10块。

请问,这三种情形,哪一种能让你赚钱最多?

答案完全显而易见。

可是,今年我从没看见有人这么看待问题,反而有另一个词语特别流行,叫做“持股体验”。意思是说一只股票越是没有波动的平稳上涨,持股体验就越好。

如此理解“持股体验”的人,恐怕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会把读到《聪明的投资者》第8章视为生命中最幸运的时刻。

巴菲特对第8章的理解,就写在了他1987年致股东信里,其中的这段话,不知道会不会让一部分“持股体验”主义者们茅塞顿开。

(5)“人类在三十年前,是否就能预知现在电视制造或计算机产业的演进,当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钻研于这方面领域的投资人与企业经理人也没有办法,那么为什么查理跟我要觉得应该要有预测其他产业快速变迁前景的能力呢?我们宁愿挑些简单一点的,一个视力平平的人,为什么非得去挑草垛里的针呢?”

——巴菲特1993年致股东信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蔚来汽车今年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6.5倍,市值迈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远远甩开了吉利汽车——要知道,蔚来汽车的单月销量是以千计的,而吉利汽车则是以十万计的。

我不知道那些蔚来的投资者是如何给蔚来估出2000亿价值的,至少以我个人的看法,作为一个三年前就开上电动车,并且最近还试驾过蔚来ES6和特斯拉model3的尝鲜者,我并没觉得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提供的服务有多大的差异化。

或许,他们预测电动车会演进为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未来能搭载无数人们今天想象不到的产品或服务。说实话,我对此并不乐观,比起下一个手机,我认为电动车成为下一个PC或下一个TV的可能性更大,即它建立不起手机这样的品牌忠诚度与用户黏性,也很难搭载太多原生性的服务(其他各种应用,在车上可能以类似电视投屏的形式存在)。

当然,最终我的判断可能是错的,但这不会困扰我,也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损失,因为我知道自己视力平平。

我想说的是,要给一家公司找出一个看好的逻辑很容易,但这绝不是投资它的充分条件,在做一笔投资决定之前,其实最有拷问价值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跌了,你敢不敢加仓?

我认为,只有能看清一家公司未来5年或10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敢于加仓,而那些通过预测产业快速变迁前景而下注的投资者们,在内心对自己构想的那个“未来”,又究竟能有几分的把握呢?

重要说明

本文为个人投资记录及商业分析,其中观点可能充满了我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对于任何股票在未来一个月、半年或一年的走势,我完全一无所知,更无法预料,涨跌多少都是有可能的。请坚持独立思考,切不可依赖文中内容作出买入或卖出决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