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 ——《次第花开》│ 书海遨游 No.21045
书海遨游 No.21045
推荐指数:☆☆☆☆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
——《次第花开》
原书阅读:315分钟
本文字数:1,971
本文阅读:6分钟
“我们不希求今生的安逸,也不希求来世的享受。”
你会好奇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吗?或者你能理解进而接受这个状态吗?或者你想按照这种状态去活着吗?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有一个回答是肯定的,也许就能看看这本书。我会想到还有一种情况我会推荐这本书,就是不太喜欢佛教但对佛法会有些好奇的朋友,也可以来看看,毕竟在末法时代,很多地方佛教已经和佛法是两回事了。
这本书我会看成是给希阿荣博堪布弟子们的宣传手册,帮助对于佛法还不了解的人起到普及的作用。循序渐进的介绍如何开始修行佛法,也会看到很多关于刚接触佛法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解释。
当然我在此会强调是希阿荣博堪布的弟子们,因为这只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修行法门。在佛法中很多理念是相通的,但不同的流派仪轨和一些路径还是有些差异的。就像堪布说,“金刚萨埵修法可以说是我们一生都要修持的最重要的法门。”这里也许适合你,但不见得是适合所有人。虽然终点都是彼岸,但路径略有不同,毕竟这只是八万四千法门其中之一而已。
我觉得对于初学者很大的帮助在于很多概念和名词的解读。我会把佛法看成和外语、数学一样,是一种解释世界的语言,甚至是一种艺术。走进佛法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就是语境。毕竟经历过巴利文、梵文、古汉语,现代文等等的演变,很多文字已经从一个生活化的词语转变为拗口的“黑话”。所以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很重要。
堪布自己也说了,类似的书有很多。堪布自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当然无法完全还原原本的意境,但能帮助我们更加接近已经是非常有帮助了。
就比如我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解释就是,“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还有“三净肉是指没有听到、看到、怀疑是为自己所杀的肉。”等等。特别是关于我执,“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须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所有这些解释不能说是标准定义。但有时我自己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似乎还有些模糊感,看过不同大师的解释以后,能帮助我更加的清晰的去理解。
当然如果你对佛法已经闻思乃至修了一定程度,也许这本书中很多地方的作用只是温故知新而已。其实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虽然佛法入门书籍看过很多,但今天看来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新的感悟。
就像开头的那一句话,所谓安逸、享受其实只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彼岸就是跳出这个轮回的那一刹那。
我很喜欢堪布的一句话,“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如果能消除这个恐惧,其实就相当于看起来仍在轮回中,但心已经离开了轮回,这和我在内观中的感悟非常的契合。
藏地人民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我会更喜欢他们这种状态,这也是我在修行的状态,相比在汉地的现实就更像是“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而且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堪布也直接指出了,“如果是为了执着功德,就意义不大了。”
其实真正要做的不是非凡,更不是神通,而只是“下定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我会想到这正和我做的工作不谋而合,“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很高兴看到堪布和我现在在做的有共鸣之处,“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还包括“当弟子再次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时,我便反问道:'你现在感觉如何?’”随着慢慢深入了解各种解读世界的视角,我也会发现更多相通的部分,其实本质都是一样。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堪布也是我一个上师,学到了不少。堪布也是在用心在传播他心中的佛法真谛。感恩这种闻道的机会。
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