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杨振宁有如此偏见?
杨振宁归国了。
据央视新闻消息,放弃外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在昨天绝对是条重大新闻,然而,很多人却完全理解错了这条重大新闻的意义,甚至在乱骂……
不过首先,笔者也要先自我检讨一番,因为杨振宁没回来之前,笔者也是十分不待见他,因为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的的确确是没有回国。当然,可能不少吃瓜群众不喜欢他纯粹是因为他娶了一个与他年龄差距太大的女子为妻。
上面这两点足以我们诟病他多年。因为一方面,我们这些普通吃瓜群众对八卦和情绪化的东西确是热爱;而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对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和成就宣传甚少,甚至故意往八卦上引导。
于是,知之甚少的我们开始对杨振宁指手画脚,不是挖苦他“老牛吃嫩草”,就是指责其“不爱国”。然而,杨振宁真的有如此不堪吗?——我想不是的。
先说“不爱国”的问题。
不少人很喜欢拿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对比,逢事必提“当年那么艰难,邓稼先选择回国,杨振宁却依然选择留在美国”,似乎这么两相一比较,孰高孰低似乎立见分晓。
△1949年摄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的确,仅从表现来看,杨振宁是不及邓稼先的。——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上,全然投身到研制“两弹”的任务之中。
但是,这说明不了杨振宁不爱国。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在1950年,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仍然属于国民党战犯。
而且,我们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杨振宁当时研究的主要是理论物理。
可能还是有人会纠结于杨振宁的美籍华人身份,那笔者就要不禁发问了:美籍华人就一定不爱国吗?
可能会很多人都听说过,钱学森不顾美国军事部门的拦阻拘押,历经艰险回国的故事,但是你知道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杨振宁就决定要立刻回国访问吗?而且,他也曾经遭到美国官方的阻拦,但被他顶了回去!
不仅如此,即便身处美国时,杨振宁也会在美国到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形,许多美国人恰恰是受他影响,开始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
另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就已经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而我们却是在在日本右翼不断挑衅下才知道“钓鱼岛”.....
再来说说他“老牛吃嫩草”的事。
不少人对此津津乐道,因为在这些人的思维中,科学家就应该是高洁无瑕的,怎么能做“老牛吃嫩草”这种“有违道德”的事呢?
的确,自2004年杨振宁于翁帆登记结婚开始,这桩婚姻成为了杨振宁身上一个解不开的符号。而杨振宁的公众形象,也因为这段婚姻而逐渐走下坡路。
△杜致礼(左)与翁帆(右)的对比照片
更有不少污蔑也就此展开。一些人甚至兴致勃勃地造谣,称“翁帆之父娶了杨振宁的孙女”。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吹毛求疵的极度道德情怀,怎么看怎么像羡慕嫉妒由此生恨。——谈论婚姻的时候,你跟我谈自由;谈婚姻自由的时候,你跟我谈道德。怎么谈都是这些人占理。
可是,杨振宁的私人生活碍着我们什么事了吗?不予祝福可以,但别拿着它衍生嘲弄与攻击。
谈论完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不妨再来看看杨振宁对中国所做的贡献。
在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都不如别人的时候,邓稼先却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与此同时,杨振宁也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在那个崇洋的年代,你想象不到,这给中国人带来多大鼓舞!
而且,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
杨振宁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
他如今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说了这么多,有些人可能已经了解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有多么不可估量,也可能如同笔者一般对杨振宁改变了想法。当然,也许有人还是会说,我们对杨振宁还是爱不起来,我们还是只尊重邓稼先、钱学森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
这无可厚非。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选择自然不同。笔者只是希望对杨振宁的偏见能和谩骂能少一些。
“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后,有人曾对此评价道:
有表面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未必都是对的。而当你不经查证就想当然地认可一件事情的时候,恰恰是最危险的。
谨以此与诸君共勉。
注:本文部分资料引用自补壹刀《你们这样说杨振宁,问过邓稼先吗?》一文。
地瓜熊老六
时评|历史|搞笑
转发代表认同,赞赏表示支持
▲长按打赏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