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丨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 (合集)
一、西周
政治:
1、分封制
2、宗法制
经济:
1、井田制
2、奴隶制社会经济
3、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极少使用青铜农具,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4、使用贝币,单位为朋
文化:
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
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2、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层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4、各国纷纷延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
5、 出现统一趋势
经济:
1、铁农具、牛耕、水利,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私田大量出现,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2、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治铸业、纺织业发展
4、商业活跃,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但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
文化: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盛,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法家思想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锥形,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诞生
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是第一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百家争呜是这—变动的思想反映
三、秦汉
政治:
1、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2、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官僚制代替贵族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
经济:
1、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铁犁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3、水利工程汉朝漕渠白渠
4、东汉耕作方式:庄园经济集体劳作
5、手工业发展,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
6、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
7、一方面重农柳商,另一方面中外经济交往开始,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文化:
1、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3、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
4、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成就辉煌
【阶段特征】
秦汉: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四、 魏晋南北朝
政治:
1、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政局动荡,江南相对稳定;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民族大融合
2、士族制度形成
3、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
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
2、手工业发展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4、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5、水利工具:曹魏翻车
6、南北朝冶炼:灌钢法
文化:
1、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
2、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领先世界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不断加深,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更迭频繁,新制度萌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道冲击儒学地位,民族大融合,科技文化进步
五、隋唐
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3、三省六部制、科举等制度
4、后期设立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经济: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2、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3、曲辕犁(长江下游)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技术的基本定型,简车灌溉
4、手工业发达,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丝织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5、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对外贸易兴盛,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远销欧非
6、唐初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
文化:
1、思想:三教合一
2、科技: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文学:唐诗
4、书法:楷体行书草书全面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5、绘画:阁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创作为《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6、文化:多元开放
【阶段特征】
隋唐:全面繁荣,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国家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制度发展创新,民族政策宽容,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全面繁荣.成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六、宋元
政治: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对峙)
1、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二府三司制”但也造成了“三冗两积”局面,因循保守。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文官制;设三衙枢密院,统调分离,兵分四种,守内虚外;削夺武将、节度使权力,任用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削夺地方政权,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崇文抑武、强干弱技、分化事权、守内虚外。
2.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后世
经济:
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发展: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品经济活跃: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夜市、晓市更普遍
面向大众化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经济交往密切
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和时间限制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开始出现纸币。纸币“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海上放绸之路兴盛,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海外贸易繁荣,民间贸易活跃
文化:
1、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3、文艺领域: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书法、绘画成就斐然
元杂剧的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并走向成熟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对峙,走向元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朝政府抑商政策松驰,放松对商业控制。(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关系上)对外交往以海陆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思想文化上)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壮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创造高峰,理学形成,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趋势
七、明清
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
1、农业:
农耕经济发展到了顶峰,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与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2、手工业: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民营手工业发达,超过官营手工业
3、商业:
白银大量流入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但重农抑商、明朝海禁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其发展
文化:
1、理学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①要求解放个性,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判的批判思想出现
②总结性集大成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如《本草纲目》等,科技由先进转为落后;西方自然科学传入
③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礼教封建制度的小说,如《红楼梦》等;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阶段特征】
明清:古代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危机并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思想、科技、对外交流有了新变化。封建经济高度成熟,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但传统经济结构和君主专制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