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2011-09-27 16:51:40)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系养生气功著作,全书共十八卷。清周述官编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僧人静一空悟将少林功法传授于周述官,并将《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十二卷(按,迄今为止,未见有关目录学著作著录)授于周氏。临别戒之曰:此祖师真谛,非十八家支流可比。并嘱之曰:学成后,有心得处,可增演妙谛,以广慈航。后周述官在前人《易筋经》、《洗髓经》、《内功图说》等书基础上,旁搜博引诸家气功理法编撰成《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共十八卷,订为十册,亲书三部。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此书仅存一部,周氏之学生张瑶恐其失传,故同年予以石印,此书方得面世。但流传绝少。
本书前两卷述揉腹法、采日月精华法等功法;论动静互根、元精元气、运功通关、定功通关等功理。第三至十七卷系正身、侧身、半身、屈身、折身、纽身、倒身、翻身、行身、坐身。定身、卧身诸图说及摩腹内壮功、十二段锦、分行外功等功法,末卷对六根、坎离、前三关、后三关等气功词语予以简释。
今据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予以标点,对部分内容采用下列古籍进行校勘:《易筋经》(清官刻本,附《洗髓经》一卷)、《内功图说》(清光绪七年王祖源校刘本)、《奇经八脉考》(明万历三十一年《本草纲目》江西重刻本)。
周氏引书,每有剪裁省改。凡原书引录他书,虽有删改,但不失原意者,无需据他书改动。对引文遗漏较多,且有损文义者,原文一般不动,出校注明。
叙
予生而体弱,长失调养。十岁前饮食不节,尝患疫寒积滞等症。十岁后沉酒于酒,多生疮痍。至十九岁,又为洋烟困行。年三十,体愈羸,病日臻。动则惊怖,行则怔忡,风热燥湿,坐不安席,寒暑昼夜,时在病乡,体则奄奄一息,热又时时上蒸,攻散和解温补清凉无术可施,十余年来苦状难述。虽历经良医调治,先去邪,后扶正,症对方投,不无小效,而畏风怯寒气短神衰,服姜、桂、参、茸近十年,元终难复壮年,几与髦年无异。清夜自思计,维坐以待毙矣。然窃念生寄死归,寿夭何惜。独是混世四十年,毫无善状,负疚孔多,忐未竞者几何,分未尽者又几何。所负天地父母之生成,君亲师长之教育,友朋妻孥之属望,圣贤先儒之陶铸,更仆难数。退思补过,可奈时不及待,何自怨自奋,亦徒仰屋兴叹耳。
幸于辛卯春,宴古渝之至善堂,遇松山陈老师少林神功也。劝以其功疗之,尽传心授。于是顿起禅心,有因必访。又于成都道院得《内功图说》一册,简摩日久,稍有所得。遵图行之,体觉舒畅,至是求道益切。癸巳秋闱①,复赴省应试.于资阳通慧寺中,忽遇静一空悟老师,睹法相,心知其异。一路探讨真谛,随驾至昭觉不离,竟底蕴。悉师自嵩山少林来,尽得少林术,是达摩嫡派,深通如来《易筋》《洗髓》等经。拜倒求度,师悯其诚,许之。遂执弟子礼而受业于门,口传心授,凡三逾月,尽得此中三昧。临别授以《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六卷。卷分上下,共十二卷。戒之曰,此祖师真谛,非十八家支流可比,毋轻视,行持无间,足证佛因。切忌行至半途,自恃神勇无敌,遂弃上乘功夫,久恋人间勋业事。以吾弟文士,学成后心有得处,可增演妙谛,以广慈航。万不可视为独得之奇,秘而不宣也。勉之慎之。余再拜受册,无日不习。方年余,颇觉病去瘾除,精神一振,体健身强,气力渐增。后效虽不能预,必此功终不敢稍废也。爰叙进道巅末于简端云。
时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孟夏中旬
古渝后学周述官谨序于士隐斋中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叙
余方弱冠,患失血,体羸气微,医药罔效。清光绪乙未春,从周守儒夫子习训诂。夫子以所得于静一空悟大师之正、侧、坐、卧各图依次授之,数月病愈。旋即废弃阅六年。辛丑、疾复大作,夫子督促复习,未百日,病又愈。自是或作或辍。虽违师训,未尝日夜练习,然每因劳倦过甚或肠胃积滞,必凝神静气,择要行之。
迩来三十余年,虽年逾知非,其精力尚足以应事,皆由于此夫子于大师所授各图式。外又复旁搜博引,阐发奥义,名日《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分为十八卷,订为十册,亲书三部藏于其椟。丙辰冬,余自酉阳旋渝,夫子已归道山二岁矣。访其书,尚存二部;今夏复访之,则仅存其一。余深惧大道之没而吾夫子推阐之苦衷亦随之而靡。亟商鉴涵世弟,谋付石印,以广流传。方今国术昌明,凡讲外壮者,多失内养;谈玄理者,罔识动作。兹编内外兼备,性命双修,诚入道之正宗,由道而佛之捷径,岂区区却病延年所能尽其功效哉。
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岁秋九月门人张瑶□耘敬述
凡例
释氏口传心印,求之诸佛菩萨、诸天神王、历代罗汉祖师,法象不一,各有得力,概难尽取。逐一习之过繁,择一习之过简。是集图式,虽由历代宗师增益而成,然皆有条不紊,步步加功。初学之,平易便行,引人入胜;深求之,该括无遗,殊途同归。
是书得于少林空悟老师,有图无说,编首只载《易筋》《洗髓》二经,起功收功总散歌诀数十章,编末仅行功要语数则,义虽备而旨未畅。余因于每图后注明体势气数;又于首二卷中,汇辑释典丹经医书等说,证明其旨:后列内壮图说,附分行外功与此教支流,以便求道采择,眉目分明。
斯道得传,万不可任气贻祸,恃强为非,致蹈害己害人之咎,天诛王法在所难逃。既入斯道,凡编中所载一切禁避,最宜□之慎之,持戒终身。(□此字:左扌右禀)
是书分十七卷,首二卷统言斯道纲领,中十二卷详列斯道条目,末三卷博采斯道支流,周规折矩,纲举目张。得传者,细心体察,虔心参悟,功行日久,神妙莫名。
十二图中工夫,无论男女俱可行持,惟女人受孕后,只宜多作定身图以养胎,余图俟产后四十日方可行。
是书为初学下手而设,故文不加饰,词不求工,上智下愚俱能了了,无一禅机隐语犯入其中,朴实说理淡而弥真,成功化境,亦不外斯。
是书能按图行之,固属全功。亦或有重病牵缠,身力不济,尘缘未了,无志求精,视病受何处,亏在何经,择一图或择数图授之,以起沉疴,亦方便之法门也。然有信心者,方与之。若入主出奴,明求暗攻,万不可传,漏泄天机,狎侮圣教,获罪匪浅。
是书虽明白显然,一见即晓,而体势运动,气数缓急,导引道路,存想中和,究竟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得是书而未得其传,宜多寻道友,拜求名师,方有益无损。不然势像法疏,难保无虞。斯道玄妙微杳已极,贵意会尤贵师传。无口传心授而卤莽行之,恐有谷不化精,气不过节,神不守舍,以致疮痍、痞块、痨疾丛生。毋谓是书度人而反灾人也。
编中所云一呼一吸、呼吸之间等语,是顺世俗常语而言。其实图中所谓呼吸者,皆先吸后呼,断无先呼后吸之理。
首卷所载“易筋洗髓”,文义深邃,词语古奥,非详释意义难明,非引证音读莫辨,非参以释典及儒道性理丹经古医经等说不能得其真正实理。故末附翻译音释一卷,以证其旨。
《洗髓经》文,慧可祖师译六朝有韵之文体,类偈语,韵多古音,凡与今韵大相异者,亦于音释内注明古韵读法数条,以备类推。
养身养心论
养身之术,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显、粗而精者,莫妙于《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按之儒道养身各节,名异实同。儒家尽心知性,是以一气贯三才也。道家修真养性,是以一气化三清也。释家明心见性,是以一气成三宝也。效虽大而其功即系于身,存于心。心一不净,身之五官百体皆为情欲所役,运不能使清浊分,定不能使阴阳和。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则静焉,不至沉于昏动焉,不至邻于茫。纯乎天理,毫无人欲。即事物杂投,朋从往来,行所无事。闲居独处,屋漏尔室,罔有怀惭。动能主静,即静能生动,养身养心之道得矣。世之声色货利,平日萦绕吾身心者,不皆有若无,无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离,时酿太和,临时行功,运定自旋转中节。《大学》云正心,《中庸》云慎独,《孟子》云寡欲,其功皆在于平时。修士欲知性命,先加省于身心可。
动静互根说
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运行,动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归圆满,星宿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外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
修士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①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失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腑,贯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遍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造化无穷,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生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元精次第采补法
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藉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南西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元精来曾炼到蒸之为液,歛之为髓,散之为体,浸之为血,化之为气,用之为神时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实,始减去五味,每日素餐。渐至元精凝结,可撤去菜蔬,专食熟饭。久久元精灵活,渐有生发,即可炼精。熟米凉水淘净,瓦器盛贮,瓦盖紧覆,毋使出气,弥封笋缝。下以柴火熏之,浅火烘干,每食以胡殊、松子之下。先熟食,后冷食,渐渐生食,渐渐减食,渐渐专食胡麻、松子,渐渐减食胡麻、松子,渐渐不食。方能辟谷,服气不食。若有麦无稻,先调和后,净面先荤食,后素食;先菜下,后胡麻、松子下。减食、熟食、热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工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世人一念于道,动欲辟谷,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内胡麻、松子服食法,详食物本草内)。
炼元丹说
古仙佛所炼之丹,人皆谓元精、纯阳、菩提、舍利子等物。不知此乃仙佛所炼后天金丹,非先天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禀之父母,无影无形,无声无臭,极诚极明,至虚至灵。不炼后天金丹以辅之,则渐失于昏,渐至于无。故藉后天以补先天,即以先天统属后天。若第以精气所结为元丹,亦无灵有象之顽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归哉。是必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结成金丹,以善养元丹于活活泼泼地。静待天命,安能脱化?斯古仙佛上乘工夫。
养婴辨
养婴之法,修养与胎养不同。胎养之婴,精成形而神具焉。修养之婴,神入定而气送焉。胎养之婴,藉气以聚神,以活。修养之婴,藉精以蓄气,以导。胎养者,由气生精,由精生神。修养者,以气敛神,以神调精。胎养之婴成,有神御气以送精,所先出者为精,是因先天而有后天也。修养之婴,以气炼精而存神、所中主者为神,是以后天而补先天也。常人不知护蓄,成人后精必亏,气必馁,归时精顽气落,神与俱散而入于鬼。修士善于保重,成功后精必凝,气必结,归时精完气升,神随之出,而存其灵。《礼记》所谓魂气升于夭,形魄归于地。《中庸》所谓弗见弗闻,体物不遗者,皆此意也。婴何由能出?其体至轻,其用至灵,以气之至轻,送神之至灵,自与轻清上浮之天契合无间,安能不出入上清乎。要之,婴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运之能久。婴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轻,轻而虚,虚而灵,灵而神,斯与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矣。尽人合天,舍此何从。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习焉不察,遂忽焉不觉耳。慎毋惑于旁门左道,以身中有形之精为婴也。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块血肉,非轻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世俗所称肉身成圣,是以肉身修成圣人;拔宅飞升,是合一宅而飞空上升耳。岂身与宅可安置于上界哉。纵世有传说,皆后人附会之词也,揆之于理,万难取信。
返归说
人生世间,无论贤愚、仙凡、富贵、贫贱,俱有返归之期。儒家谓之全终,释家谓之坐脱,道家谓之羽化。圣贤仙佛全始全归,志气清明,故上而伸之为神。庸愚昏暗,气尽力竭,神志仿佛,故返而归之为鬼。神鬼关头在此攸分,此时固宜仔细把握,而平日尤当时时警觉,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过、寡欲,保身有方,养身有术,日新又新,永无间断。阳之精聚,阴之灵结,纯阴纯阳菁华,积而成为轻清上浮气象,则元神主宰,返本归原。身至阳极阴极之区,毫无损折,何难与仙佛圣贤同拜金母木公也哉。若不明修炼,清浊混身,不特不能使纯阳之气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纯阴之气降而又降,下临无地,即此半阴半阳之世,恐亦难保长生矣。
运气说
修养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枢纽,并为一身枢纽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发源于天河,注于脏腑,达于肢体。如水之发源于昆仑,散于沟渎,会于河海。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则如二,气之流行于四时,分散于四方,下降上腾,清升浊降,阳之积而成日,阴之凝而成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虽起居饮食,偶失时节,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亦能使寒热瘟疫化为乌有。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堕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谐畅,百体调和,纵有微恙,登时即除,安能为殃。譬之阳极阴极之时,郁而积为烈风、迅雷、阴云、淫雨、雪雹、酷日之灾。一经二气运行,分阴分阳,终无天昏地惨、天崩地裂之变。久仍归于阴阳平而四时和也。天地之气,岂自开辟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达天,天人相应,积而生变,所以上古天时与晚近不同。皇初人寿与后世不同,坟典所在,不尽荒谬妄诞也。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毛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人云:服气不死。又曰: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士,不可留心于呼吸哉?
三卷 正身图说
运功总说
行功所用推挽、托按、排跌、起顿、操握、提抱、周折、旋转、摆纽、翻倒、屈伸、俯仰、抑扬、曲直、分合、弯环、顺逆、上下、错综、互易、升降、呼吸、气势、度数,各法俱宜挨身变换,顺势而行,必使回旋如意,操纵自然,方为合度。万不可另起炉灶。此经图势,虽多皆取清浮浊凝、阳动阴静之理,以搬运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次序厘然不乱,法多而势一贯也。学者细心体之。
初势吐纳说
第一图,环拱正立势,是为吐浊纳清而设。恐人过了一日、宿了一夜,中有起居不洁、饮食不精,致生浊气。故先以吐纳分之。第二势起功,始作呼吸。说中所谓出者,非下吸也,吐出浊气也;所谓入者,非上呼也,纳入清气也。凡行功一度俱宜准此。
正身图二十七势
环拱正立势
凡行功时,要将脚跟靠紧,脚尖立地。左手阳掌,右手握固,安放黄庭之上。两膝直立,竖起脊梁,使耳对肩,鼻对胸。合眼收神,平视不出一尺之外。牙关扣紧,舌抵上腭,气由鼻出。然后调息定气,壹志凝神,记气出入三口,开步献杵,由此起功。
(图061-1)
献杵起功势
此势直立腰膝,高耸脊梁。脚根离地,脚尖挂指。两手向前,回抱合掌,指尖齐于鼻尖,仍计气呼入三口,顺势推出。再作下势。其余耳鼻相对、收视、叩齿、抵腭诸法同前。
(图061-2)
出爪亮翅势
此势将手尽力推出,掌立腕直,平与肩齐,两掌底与两肩角对。计呼吸三口,平收掌回。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2-1)
双凤朝阳势
此势将两腕曲折依膀,使腕磅平肩;掌向上立,如双凤朝阳之势。计呼吸三口,后两掌依身向左右排开。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2-2)
飞鹰展翅势
此势将两手排开,两掌上立,肩膀肱腕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计气①毕,两掌缓缓托上。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3-1)
双手托塔势
此势将两手向上托去,两掌朝上,两掌背下对两肩窝,掌上如托塔负重之势。计气毕,将两掌随左右肩角顺下。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3-2)
三峰峙立势
此势将两掌顺左右势直下,向外直立至两肩角;膀肱曲折,两腋挟紧,使三腕天骨开张,掌并头如三峰峙立之状。计气毕,左手抱身右肱横前。作下势。余法同前。
龙探右爪势
此势将左手由前操抱后身背右扇子骨,复将右膀前撑,右肱横前,掌如探物未得之状,齐与肩平。计气毕,顺势将右手抱身,左手横前。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4-2)
龙探左爪势
此势操抱、撑、横、探,齐俱同,但其法移右于左耳。凡作二势,探右爪头眼向左,导气左旋;探左爪头眼向右,导气右旋。各计呼吸。势毕,将两手收回至颈项,横肱。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5-1)
横肱蹲立势
此势将掌心向下,掌背向上,指尖相对;肱与膀依,膀与肩直;左右一撑,呼吸一口。依身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5-2)
三才通气第一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尽力叠交在颈项间,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6-1)
三才通气第二势
此势就前势,依身顺势尽力直肱按下丹田。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6-2)
三才通气第三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向前直起对肩,阳掌向前,力撑一手,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7-1)
三才通气第四势
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掌向外平平尽力朝两边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7-2)
三才通气第五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阳掌直分至背后,仍伸膀直肱,将两手指在后叠交,阳掌向上,阴掌向下,尽力在后向下一掷,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8-1)
三才通气第六势
此势就前势,从背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叠交,掌心向怀,尽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68-2)
三才通气第七势
此势就前势,将掌翻转,掌心向外,尽力前撑,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正道旁门辨
养身一道,如烧石炼汞服食采补之说,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识,固知为旁门。而不知授受不真,以讹传讹者,又有四焉。其太过者,如不分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降,采药非品;此卤莽行事助长类也。如血脉未和,即便静养,关窍未通,既使既济,此高谈玄理,默坐类也。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诡言通神,是皆自误误人之类。若作五禽鹿鹤龟蛇等图、坐八锦、行八锦、立八锦、海字劲、十二大劲等功,虽属《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传,调息不匀,致使水不济火,火不济水,道虽正而法不当,亦无益有损。又如斋立静坐,自谓出于神传,待坐立多时,使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窃《洗髓》而未得其要也。虽无大坏,亦难见功。意想神驰,又恐入魔,虚悬无据,终非实理。可见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内而不自然,久无效验,亦非道。此篇所载,皆出自然,不待勉强,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门。显而不晦,愈引愈深;简而不漏,愈行愈妙。运定之节目工夫,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又新,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真可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内外功辨
凡行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由外及内,外壮而内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于外,不问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不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行功至骨节灵通,气息调匀,饮食增多,精神倍出时,内外之间,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于此,行道者其可忽诸。
元精元气元神辨
所谓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顺可生子,逆可成仙。能采阴阳之菁英,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但落于有形,终属后天之物,上清世界难容。生时不过能养性灵,去后不过能保躯壳。至若元气元神,既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则放大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元精足,护元气元神,不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第四卷 侧身图说
侧身图八势
独手擎天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脚相依,站如丁字,左手叉腰下股上大骨间;右手从右股间伸膀直肱,逆撑而上,至头顶面,即随右手朝天仰观掌背,使上右掌背对右脚背,目注神凝,呼吸三口。导气逆行,而脚跟两膝及左肱左膀亦须正直,不可放松。呼吸毕,顺作下势。
(图075-1)
翻手拔刀势
此势就前势,将右手着力绕头一转,由前转后,由后顺前至右肩窝处,即将右手握拳,一呼一吸,使气一提一平。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75-2)
开弓打蛋势
此势就前势,将左手放开,平掌,顺势伸膀直肱,向左逆撑,高与肩平,又随势收回;两脚换丁字向左,然后立定脚跟,竖起膝腿腰脊,将左曲腕与右平掌向两边一撑,如开弓状,头向左旋,目注左掌,右曲腕与左掌相对,壹志凝神,呼吸三口,导气顺行毕,将右拳打出,顺作下势。
右三势毕。又由左独手擎天,由右翻手拔刀,开弓打蛋,然后功全。其诸法皆同,惟手、脚、掌、拳、头、眼与气前向右者,换左;前向左者,换右耳。至于上身皆宜正直,罔可偏倚。六势毕,顺作下势。
(图076-1)
一字平肩势
此势就前势,将拳打开,将掌放平,脚根离地。掌心向下,掌背朝上,尽力向左右一撑,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76-2)
白鹤闪翅势
此势就前势,脚根离地,伸膀直肱,将两阴掌平肩按下,上身随之隔地尺余。呼气一口。随即伸膀直肱,翻阳掌提上,平肩直撑,如前吸气一口。复按复起,连依三次。余皆同前。
(图077-1)
献杵团结势
此势俟闪翅起立直撑后,将两掌向前回抱,呼吸一口,使气团结,如献杵起立之状。再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77-2)
仰面朝天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图078-1)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第五卷 半身图说
半身图二十七势
马上献杵势
此势将脚跟离地,下身如骑马势,上身如正身图中献杵势,气数诸法皆同。
(图079-1)
马上抛缰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推出,如抛缰势,下身如骑马状,气数诸法同前。
(图079-2)
马上收缰势
此势就前势,收回两掌,如马上收缰状,类正身图中双凤朝阳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图080-1)
马上振衣势
此势就前势,向左右立掌打开,如马上振衣状,类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图080-2)
马上整盔势
此势就前势,逆翻两掌向上,如马上整盔状,类正身图中双手托塔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图081-1)
马上乘风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顺势放下至两肩角,如乘马遇风,试风马上,以便驰驱之意,类正身图中三峰峙立之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图081-2)
向左勒马势
此势上身,如正身图中龙探右爪势;下身如①本图中之骑马势。合而观之,不啻向左勒马状。所有呼吸、气数、凝注、导引诸法,亦悉与龙探右爪同。
(图082-1)
向右勒马势
此势上身,如正身图中龙探左爪势;下身,如本图中骑马势。合而观之,类向右勒马状。所有凝注、导引、呼吸、气数诸法,亦悉与龙探左爪同。
(图082-2)
马上横肱势
此势上身,如正身图中横肱蹲立势;下身,如本图中骑马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图083-1)
马上交关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十指尽力双叠,交于颈项间,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3-2)
向前正鞍势
此势就前势,依身顺势伸膀直肱,尽力按下丹田,呼吸一口,如在马上向前正鞍之势。余法同前。
(图084-1)
向前抛缰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向前,伸膀肱直起对肩,阳掌,向前力撑一手,呼吸一口。如在马上向前抛缰一般。余法同前。
(图084-2)
左右分缰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阳掌,尽力排开,倒掌一撑,如马上向左右分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5-1)
向后正鞍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阳掌,直分至背后,仍伸膀直肱,将十指在后叠交,阳掌向上,阴掌向下,尽力在后向下一掷,如在马上向后正鞍之势,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图085-2)
向前提缰势
此势就前势,从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叠交,掌心向怀,尽力前推,如在马上向前提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6-1)
向前抛缰势
此势就前势,将掌翻转,掌心向外,尽力前撑,亦如在马上向前抛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6-2)
左右分缰势
此势与本图中前左右分缰法同。
(图087-1)
马上攀杨势第一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从两腋耳边顺势插上,以膀伸肱直掌立为合式,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中空不过一尺,尽力上指,如在马上欲攀杨柳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7-2)
马上攀杨势第二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叠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往上一托,如在马上攀着杨柳之状,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8-1)
向前提缰势
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顺势放下,平与肩齐,十指叠交,肩角与前腕相对,尽力向前一推,亦如在马上向前提组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88-2)
向前抛缰势
此势与本图中前抛缰法同。
(图089-1)
左右分缰势
此势与本图中前左右分缰法同。
(图089-2)
向后正鞍势
此势体态、气数与前问后整鞍势同。
(图090-1)
马上献杵归原势
此势与本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图090-2)
起立朝天势
此势就前势,将脚跟立地,使膝直腿伸腰脊耸,然后呼吸,导气由脚尖上行,过鹊桥、翻泥丸、至尾闾为一转,又由尾闾度丹由,逆提至泥丸,为一运。仰面三次,呼吸三口,仰逆诸法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同。
(图091-1)
献杵还原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图091-2)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第六卷 屈身图说
屈身图八势
马上献杵势
此势与半身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图093-1)
马上打恭上势
此势就前势,将合掌初放在神庭上,呼吸一口;次推上泥丸宫,呼吸一口,然后由泥丸向上尽力一撑,如打恭在上状,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93-2)
马上打恭下势
此势就前势,合掌打恭至地,腰伸肱直,腰立头正,向下一撑,呼吸一口,复起还马上献杵状,又呼吸一口,再作下势。余法同前。
右马上打恭二图三上三下,其功乃全。每次体势、气数、上下悉同其图,仅列二势者,省笔也。
(图094-1)
左右排闼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顺势分开,掌心向背,掌背向前,两边俱与肩齐,尽力向左右排闼,呼吸一口,然后将两掌平平收回至两乳旁,阳掌向下,阴掌向上,着力一提,又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94-2)
三盘落地势
此势就前势,缓缓挨身,顺势放下至地,上要头正腰立,下要指挂腿屈,手要膀伸肱直。呼吸毕,仍起作排闼,合前一势交互各行三次。然后复起,排闼收回,两掌回抱,合掌还原。其余诸法悉皆同前。
(图095-1)
献杵还原势
此势与半身图中马上献杵还原法同。
(图095-2)
仰面朝天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图096-1)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七卷 折身图说
折身图十六势
马上献杵势
此势与前图马上献杵法同。
(图097-1)
伏耳抱柱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头按伏两耳,两手中三指紧按天柱,正身平视,壹志凝神,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97-2)
稽首崩角势
此势就前势,缓缓着力按头,下至膝间,如稽首崩角状,膝腿直伸,足尖挂地,呼吸三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098-1)
倒运河车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放松,由后颈项挨身顺下至两足边,搬脚对立,两折皆直,俯首凝注,呼吸三口,倒运河车。
(图098-2)
昂头掉尾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尖挨着两脚十指尖,尾掉头昂,神凝目注,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图099-1)
合掌定气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脚移开,足尖挂地,身随头起,立合掌定气,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马上献杵势。
(图099-2)
伸手舒脉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打开,舒畅血脉,立掌左右,皆与肩齐,呼吸一口,诸法同前马上振衣势。
(图100-1)
提空起立势
此势就前势,仍足指挂地,上下直立,掌背向外,掌心向内,垂两掌平肩,尽力上提,呼吸一口。余法同前立身势。
(图100-2)
踏云拨雾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心逆翻至顶,交叉,顺势着力向左右拨开,以膀伸肱直为度,而上下身直,足仍离地,恍如踏云拨雾之状。其余气数诸法悉皆同前。
(图101-1)
托天镇地势
此势就前势,仍足指挂地,上下身直,将两掌心翻转,排左右朝天,尽力往上、下一撑,上托下镇,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图101-2)
四肢通关势
此势就前势,仍足指挂地,将两手向左右排开,阳掌向外,阴掌向内,使左手与右脚对,右手与左脚对,然后四肢一撑,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102-1)
悬吊如钟势
此势就前势,仍足指挂地,将两手收至头顶,合掌直伸,悬吊如钟,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图102-2)
直立如松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脚收回,足根相挨,仍起脚离地,上下一撑,直立如松,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图103-1)
献杵还原势
此势就前势,仍脚指挂地,将合掌缓缓放下,平肩,呼吸三口。余法与前图中立身献杆还原同。
(图103-2)
仰面朝天势
此势与侧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图104-1)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侧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第八卷 纽身图说
纽身图十八势
马上献杵势
此势与折身图马上献杵法同。
(图105-1)
左旋回抱势
此势就前势,将头身纽转向左,左脚腕曲,左足挨地,右脚腕伸,右脚挂指,腿势半弓,足势丁字,腰立头直,回抱齐鼻,凝神注目,呼吸一口,耳肩心鼻亦针缝相对。
(图105-2)
左旋提空势
此势就前势,倒掌回抱作提空势,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图106-1)
左旋伏地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曲肱,两掌心打开,收回抓肩,挨身翻掌按下,随身至地,以十指蹲踞,左脚顺转挂指,与右脚一顺。肢撑,头扬、目注、神凝,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图106-2)
回抱还左势
此势就前势,缓缓直起,还左旋回抱势,呼吸一口,法悉同。
(图107-1)
右旋回抱势
此势就前势,缓缓将头身旋右,左脚换如右,右脚换如左,气数诸法皆与左旋回抱同。
(图107-2)
右旋提空势
此势气数诸法与左旋提空同。
(图108-1)
右旋伏地势
此势气数诸法与左旋伏地同。
(图108-2)
回抱还右势
此势气数诸法与回抱还左同。
(图109-1)
左拽牛尾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复纽头身旋左,使左肱向上曲纽,左拳底与两目相对,右手向下曲纽,右拳、头与右脚之右股相对,作左倒拽牛尾状,两脚与左旋回抱同,呼吸三口。换右,作下势。
(图109-2)
右拽牛尾势
此势就前势,将手、脚、头、身换右,气数诸法悉同。
(图110-1)
献杵还左势
此势就前势,收回手脚,端正头身,下身脚尖挂地如骑马状;左肱屈转,挨身平胸立掌;右肱屈转,挨身平掌放于立掌下,掌背朝上,平气一口。换右,作下势。余法与马上献杵还原同。
(图110-2)
献杵还右势
此势就前势,左掌换如右,右掌换如左,气数诸法悉同前势。
(图111-1)
献杵还中势
此势与马上献杵还原同。
(图111-2)
插脚腾空势
此势就前势,脚仍挂地,缓缓起立,作插脚腾空之状,呼吸一口。其诸法与正身图中献杵还原同。
(图112-1)
仰面朝天势
此势与前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图112-2)
献杵还原势
此势与前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图113-1)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前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第九卷 倒身图说
倒身图六势
马上献杵势
此势侧形与折身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图114-1)
合掌平胸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合掌收回挨胸,呼吸三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图114-2)
四肢投地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挨身,分开放下,向前至地,与后两脚配,脚尖手指一齐挂地,四肢蹲踞,昂头上视,注目凝神,呼吸三口,先呼后吸,导气翻行逆升,倒运河车,顺作下势。
(图115-1)
左鼎脚舒身势
此势就前势,将左脚向前中立,以脚尖挂地,合两手如鼎脚之势,然后将左脚直伸,脚与头平,腰背股膝一齐直撑,呼吸三口,使气由脚根直冲泥丸,转下脚根,三度气毕,顺作下势。
(图115-2)
右鼎脚舒身势
此势左脚换如右,右脚换如左,余法皆同。
(图116-1)
投地还原势
此势就前势,还四肢投地之原,其体势、呼吸悉与四肢投地法同。
第十卷 翻身图说
翻身图十三势
空中跌坐势
此势就前势,将后两脚向前,插于两手中,将两手移后至股间,以两脚十指斜挂于地,两胯排开,使两脚根相挨,头直身立,眼光平视,壹志凝神,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图117-1)
翻身蹲踞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手足排开,手足指俱挂地,翻身尽力一撑,膝与面平,如前倒身蹲踞状,呼吸三口,导气逆行,顺作下势。
(图117-2)
左抵脚鼎立势
此势就前势,将右脚移中挂指,合两手如鼎脚状,左脚尽力向前直抵,眼注脚背,呼吸三口,换作下势。
(图118-1)
右抵脚鼎立势
此势就前势,将左脚换如右脚,右脚换如左脚,呼吸度数诸法悉同前。
(图118-2)
翻身还原势
此势与翻身蹲踞法同。
(图119-1)
合掌平脚势
此势就前势,将两脚收回,起脚离地,腿曲身直,合掌平胸,眼光平视,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图119-2)
马上打恭向上势
此势就前势,仍脚尖挂地,将合掌向上直撑如在马上打拱状,气亦随之,速作下势。
(图120-1)
马上打恭向下势
此势就前势,仍足尖挂地,眼光平视,将合掌直撑向下,气亦随之,顺作下势。
(图120-2)
三起三跌势
此势就前势,垫脚起立,合掌如正身图中献杵起功状,呼吸一口,竖脊曲膝,合掌随下,两手肱至两膝间,复起,立合掌如前。三起三跌,起跌一次,呼吸一口,每一将合掌收回一部,至第三次,收回平胸。再一跌一起,顺作下势。
(图121-1)
立起三推势
此势就前势,仍脚尖挂地,正身直立,合掌平胸,呼吸一口,缓缓将合掌推出,又呼吸一口,推至三次圆满,如正身图中献杵起功状,呼吸一口,使脚根挨地,作下势。
(图121-2)
仰面朝天势
此势与前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图122-1)
献杵还原势
此势与前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图122-2)
拱立归位势
此势与前图中拱立归位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