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个人具备智慧的标准,就是探寻本质的思维

01、

一个人是否具备智慧的标准,就在于他是否具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有的人习惯性的以表象定论本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作为事实去定论世间黑白,这样的人是无知的,是愚蠢的。反之,具备多加审查、善于分析的习惯,在问题面前才有通达本质的机缘。

孔子曾经说一句话,叫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综合观察问题的智慧。

当你发现一个人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时,光看他表面做的事情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做件这件事情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所以不仅要看他表面上做了什么,更要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遇见了什么样的事情,以及他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去做这件事情。

综合考虑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客观正确的答案,这才能帮助自己看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但是遗憾的是,生活中愚昧者居多,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只是以表象去定论本质,然后轻易地批判一件事情的对错,不仅误导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也误会他人。

对于人漫长的一生来说,具备看穿本质的思维和一生都只是执着于表面的人,遇见的必然是两种人生状态。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湖州有一个佐使名叫江琛,因为与裴光有一些冤仇,就偷偷举报裴光与徐敬业有书信来往,说裴光策划谋反。

武则天听了非常震惊,就派御史前去调查此事,核查了很久之后,得到的答案是:信上的笔迹确实是裴光所写,但是这封信却不是裴光写的,语气也不是裴光的文词。

因此,这个案情一直得不到准确的判定,武则天前前后后共派了三个人,都不能进行决断,武则天非常恼火,命令吏部侍郎张楚金前去调查。

张楚金前前后后又查了一番,还是毫无进展,而且裴光本人毫不松口,因为这封信的确不是自己所写。

张楚金这个时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非常忧虑、烦闷,因为他知道这个事情折腾了那么久,武则天早已没有什么耐心,再这样下去,恐怕会落个办事不力的罪名。

有一天,张楚金在无奈之下,仰卧在西窗下思考这个事情,刚好阳光透过窗子射进来,张楚金灵机一动,将那封信拿出来对着阳光,才发现信中有修剪的痕迹。

这时恍然大悟,于是赶紧将一些官员召集起来,并且端来一盆水,命令江琛把这个信放在水里面,没过多久,信纸上的字一个一个的开始散开了,江琛看到这一幕,才叩头认罪,说自己是有意举报。

02、

这件事情的答案,的确是在无意之中才发现的,但是这一个“无意”之中的收获,却是因为“有意”思考才得到的结果,这个“有意”就是探听本质的耐心,和对事情多加思虑的智慧。

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叫:有人丢了针,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后来找到了,并不是因为他眼睛变得明亮了,而是偶然低头才看到了。

对于一个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人来说,并不是因为他比平常人多么聪明,智商多么高,而是因为他有一份耐心,更有一份细心,更重要的是他多一份觉悟,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成下,才有了找到真正答案的机缘。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任国公子制作了一个由粗长黑锁链组成的大钓钩,光钓饵就用了50头牛,他蹲在会稽山上,把钓钩甩到东海里面,整整一年都没有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上钩,他牵引着这条大钓钩,海里的鱼掀起的浪都可以发出鬼哭神泣般的声音,让数千里外的人都能感到震惊。

他把这条鱼钓上来之后,把它刨开晒干,浙江以东到苍梧山以北的人都因为这条鱼而饱餐。

很多人听到这件事情之后,都纷纷拿着一个小钓竿,待在小水沟旁,也想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鱼。

庄子在其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靠文过饰非的所言去追求美闻高名,这离大道的境界相距太远。

对于那些世俗之人就是如此,如果只是拿着表面的琐碎细节,轻易定论事物的本质,这离事实也太远了。

真正的智慧藏在是用更玄妙和深层的状态中,只有以大道的智慧,用心去体悟表象背后的事实,才能得到真正的觉知。

不管是观察一件事情,还是人生世事作为,都是如此。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