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诚国画人物

他说:“画家应是半个出家人,不为形役,不为世扰,除了我那两平方米的案桌,除了每天面对素白的宣纸,我别无所求”。

他始终把艺术作为人生头等大事,能抛开一切名利诱惑,闭门苦修,锲而不舍,年近古稀,终有大成。

彭先诚,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1962年毕业于成都第二师范学校,任成都龙江路小学美术教师,1969年任成都东城区文化馆美工,1973年任成都东城少年宫儿童美术组辅导员,1984年调四川省诗书画院从事美术创作。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

彭先诚自幼酷爱绘画,他没有拜过老师,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家境也相当贫寒,他的弟弟妹妹们几乎都是早年失学,经历过许多艰辛困苦,全凭自己刻苦求索。终于能有今日成就。

他曾作过漫画、年画、连环画、水粉画和油画。七十年代末专攻中国画人物,曾赴敦煌千佛洞和新疆作美术考察,只身赴大、小凉山写生,足迹遍行大江南北。

多年来,他配心于没骨法的研究,没有画稿,没有一定的创作程式,创作中一切皆随墨与色的渗化而行,成为他毫无章法步骤的创作方法。恰恰是这样的一种随遇而安、随机而变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他的错综复杂、偶然天成的墨像,传达出画家独特而莫可名状的审美期待。

这种对于笔法的提携和宣纸渗化所形成的变化丰富的墨法,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传统笔墨的表现范畴。中国画家的审美意念发乎创作,潜于思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辩证性、灵悟性,在彭先诚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又深透其作品内部的精神中。

彭先诚的出道,以六七十年代水墨画为眼界,自不出以上前辈。但他的成长与功名,是在八九十年代,其时,国画语境大变,对传统的再认识,超越前辈,取材相对自由了,想象力获得释放,国画革命的集体神话异变为个人选择:这时,自清末上溯的水墨大统不再被视为陈腐,反而是丰富的资源了。

这一跨越,初起于八十年代金陵新文人画群体,之后成为各地水墨画家的集体认同——放胆描绘古人的形象、山水的非时代性,笔墨游戏的玩味,古典题旨的变体而刷新,一时蔚然。其间滥竽之作固然多,但被新国画刻意中断的传统,终于穿越时间,与当代水墨画再度接通了。

先诚先生是新国画一代的晚辈,却是后文革水墨画手中较为年长的一位。出于谦逊的秉性,他不赶时髦,不走极端,仍以新国画一辈的笔墨资源为起点;然以画痴型的敏感,心眼活泛,对传统资源的融合兼并,了无顾忌。

于是有个人的机变:如唐人唐马的造型组合,仕女与今人的变换穿插,用墨用水的掌控与失控,山水图式的密实与留白——这类山水图式的或轻或重,在先诚先生那里隐约可见宋人元人遥远而微妙的端倪——具体到画法,便是他自己的锤炼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