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东山口地铁征拆方案引发网友热议,众多市民、文化名人、海外华侨以及考古界专家等,纷纷为老建筑发声。对每个老广而言,东山口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权住东山,有钱住西关”,“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在民谚中,东山口向来是广州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聚集之地。但在清末之前,东山口还只是广州城东郊的一片荒蛮坡地。从荒凉郊野到权势之地,这其中有多少故事?下面,就请各位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探究东山口的“进化史”。
1906年的培道女校舍(来源:广州市第七中学官网)
“东山”这个名字源于明朝建造的“东山庙”(也称永泰庙),当时东山的区域只有广州城东郊的一小部分(今署前路-东山口-龟岗一带),周边全是松林茂密、寺庙点缀的牧地。直到1903年,美国浸信会选定东山为传教点,并修建了培道女学堂(现第七中学)和培道男学堂(现培正中学)。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到了清末民初,广九铁路建成通车,东山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山口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该地位于铁路的闸口而得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一批归国华侨返乡发展,看中了东山口便利的广九铁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选择在此兴建居所,以红砖清水墙、民国水刷石、绿色琉璃瓦顶等工艺和材料构筑的西式花园洋楼为主要特色。这其中便有为人熟知的五大侨园:春园、逵园、简园、明园、隅园。此时的东山口,与荔湾区的西关一样,成为广州两大权贵聚居地,于是有了“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