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红丨幸福时光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建一个心理单间。”这个心理单间的物象应该指的就是书房。书房者,读书、藏书、写字用的房间,心目驰骋与塑造之处所也。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小时候,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姐姐长我7岁,听母亲讲,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只要姐姐一开始读课文,我就会跑过去很认真听,并且很快能将姐姐读的课文背下来,然后装模作样拿着姐姐的书去读,书中的字自然不认得,书也常常是被我颠倒着拿起读的。
因为对书的喜爱,从小便渴望拥有更多的书去读,只要有一缕书香萦绕,就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静静陶醉于书香世界里。上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寒假里,我第一次来到新华书店,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兴奋得都不知该先看哪一本。我胆怯地向服务员要了一本《闪闪的红星》埋头看了起来,不知不觉便钻进了故事里。外面的阳光照进书店,暖洋洋的,我如饥似渴地捧着书看,竟忘记了时间,直到书店打烊,我才付了钱离开。远远的,当我回望书店时,夕阳的余晖普照,在我心中它宛如一座圣殿,让我感觉是那样的温暖和神圣。
从那时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拥有一个书店,或者拥有一个四壁全是书籍的书房。可那时家境贫寒,这个愿望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我坚信有梦想就会有奇迹。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认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没有更高的奢望,我认为天堂是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小书房,哪怕只有少许自己喜欢的书。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想尽一切办法去搜集图书,而真正属于我的书籍还是屈指可数。直到上高中时,我所见到的书仍非常有限。记得有个周日的下午,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复习功课。他的父亲在高校任教,和家父曾是大学同学,他家的房子并不大,因为兄弟多,屋里显得十分拥挤,然而在他家的里屋内,有一个高大的装满了图书的书柜,书柜的旁边是一张堆满书籍和教案的桌子,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饥饿已久的人看见了美味佳肴。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人的家里见到这么高大的书柜和这么多图书。书柜里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文集》《隋唐演义》等书籍,也许因为借阅者多的缘故,其中有不少图书看上去显得有些陈旧,有的书还用牛皮纸认真包了封皮,这丝毫不影响它对我的诱惑和视觉的冲击力。我从书架上抽出其中的一本《三国演义》,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以至同学的父亲站在我的身后,我竟全然不知。他父亲见我对书那么痴迷,便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你若喜欢可拿回去认真读,你选择书,书也在选择你,一本好书最悲哀的结局不是用旧用坏,而是被闲置、被冷落、被遗忘。就这样,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名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红楼梦》吧,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都像是在读一本新书。
年龄增长和工作环境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我对书的痴迷。那时我工作的地方离家较远,除了节假日,其余时间都在工区度过,工区一间宿舍住了三个职工,除了几张床和一张较大的桌子以外,剩余的空间十分有限,为了能多读些书,同时也为了让书享有本该有的待遇,经宿舍其他两位工友同意,我找来木匠师傅用一个上午时间,简单做了一个小书架(准确说像个小木架),放在宿舍仅有的一张桌子旁边,然后,铺上牛皮纸,把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上面。看着这些书,我不时有种置身书房的感觉,尤其是当宿舍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在这片小天地里,手捧一本书,世界便向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便悠然进入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在我的生命里,书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对我来讲,守着书房便是守着幸福的时光。
在我初恋的那段日子里,约会的地点曾多次选在位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一楼,因为我们都喜欢书。而且书店离我们住的地方都比较近,再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交通和通信不像今天这么便利,若谁早到或晚到一会儿,也不至于因为等待而太焦急。另外,每次到这里来总能挑选出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为以后筹建更大的书房做铺垫。每次来到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和书籍构成的迷宫,我常常被书的浩瀚和知识的力量所震撼。是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从书籍里,我看到了人类那些已经失去的时间。书,像一缕阳光,它提高了我的生活情趣,也延伸了我的想象,使我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充满希望。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期,单位分给我一套住房,面积5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我十分高兴,和妻子商量,在有限的房屋空间里,挤出一个小房间作为我的书房,得到妻子赞同。若把这个小房间叫作书房的话,实在有点勉强,这间书房除了一张小床和写字台以外,只能放下一个书架。尽管如此,我还是兴奋了好一阵子。因为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我多年收集的图书终于有了一个归宿。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全在书房里度过,阅读、写作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书给了我最大的恩泽,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可以说,书房催生了我的创作灵感,书成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从中受益匪浅。它是黑暗时候的光亮,它使人变得更加自信和优雅。
再后来,我又搬了两次家,书房面积也在不断增大。2011年,我购买了两套商品房,一套作为住房,另一套作为书房和工作室,一大一小两套房屋紧挨在一起。书房里有8个书架,可放数千本图书。搬迁以前的书房,因为面积小,好多珍贵的书籍被放在了地上,每次看到这些图书,心中便很不是滋味,如今看到朝夕相伴的图书站在书架上筋骨舒展,有了更好的安放之所,心中顿觉轻松了许多。好像自己真的成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才俊,我将这些书分门别类放进书架。然后又添置了书桌、电脑等。斯时,我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精力、视力、记忆力都大不如从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时我在想,如果在我年轻时能看到这么多书该多好啊!
除去必要的工作和应酬,其余时间,我大都是在书房度过的。写作累了的时候,我喜欢站在书架前,眼观书阵,鼻闻书香,心中甚是惬意。书架上站立着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他们都是我非常仰慕的人。我渴望尽快安排出时间向他们一一请教学习,有感于此,我还在十几年前写了一首《走进书斋》的诗,现抄录如下:
在书房,我把自己的生命和时间融入文字构建的书籍中,“走进书房就像走进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慧星座之间。”我经常提醒自己,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时间在书房里阅读和创作,因为走进书房,看到满屋的图书以及书籍上的名字,我浮躁的心便会安静许多。它们照亮了我的心扉,也照亮了我的每一个黄昏和黎明。莫耶说:“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我非常认同他说的话。在书房里,我随意翻阅着自己喜欢的书,守着不经意间流逝的光阴,感觉到一种少有的幸福。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向往的方向。人终其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意义,书就是探寻这意义最好的媒介。
守着书房,便是守着幸福时光!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赵克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多部。其作品在《学习强国》《中国作家》《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优秀诗歌年选》《中国诗歌导读》《中国精短散文年选》《中学生每日一读》等。数十篇作品获省部级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