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刚刚拍出1.5065亿元的朱敦儒《暌索帖》

12月1日晚间,在中国嘉德2020年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拍卖中,两宋之交文坛巨擘朱敦儒的《暌索帖》以1.08亿元起拍,1.31亿元落槌,加佣金1.5065亿元成交,这一价格也创造了朱敦儒个人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Lot 279

朱敦儒 暌索帖
册片 水墨纸本
34.5×46.2 cm
成交价:RMB 150,650,000

《暌索帖》赏析

朱敦儒(1081-1159)

暌索帖

水墨纸本 册片

34.5×46.2 cm.约1.4平尺

鉴藏印: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谭·敬、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徐安、张文魁、张氏涵庐珍藏、五常鉴赏

释文:敦儒再拜:

益谦提宫郎中亲友。暌索岁月如此,彼此患难之余,徒勤怀想。夏暑方盛,伏惟尊履,万□。敦儒比蒙误恩,今已到官。力小任重,增以愧惧。才到,尘劳纷集,应接不暇,神疲力勚,如沉浮波浪中,不知身之为谁也。拨冗作启,不展万一。□晓须一到三衢,款晤有期,唯冀尽珍重理,不宣。敦儒再拜上。

益谦提宫郎中亲友坐下。十四日。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朱敦儒有“词俊”之名,是一名儒客大家,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
他的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其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以下是历代名人对朱敦儒的评价:
定武兰亭拓本后朱敦儒题跋(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
岩壑老人(朱敦儒)小楷《道德经》二篇,精妙醇古,近世楷法。
——宋·朱熹
朱敦儒,字希真。少从陈东野学。秦桧当国,有携希真画山水谒桧,荐于上,颇被眷遇,与米元晖对御辄画。而希真耻以画名,辄退避不居也。
——宋·邓椿《画继》
《尘劳帖》(现藏台北故宫)
朱希真:名敦儒。博物洽闻,东都名士。南渡初以词章善名。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其西江月二曲,辞浅意深,可以警世之役役于非望之福者。
——宋·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词始于唐,历五代、两宋而称极盛。计两宋三百年二十年间,能超脱时流,飘然独立者,得三人焉。在北宋则苏东坡,即胡致堂所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逸怀浩气,超脱尘垢者是也;在北宋与南宋之间则有朱希真,作品多自然意趣,不假修饰而丰韵天成,即汪叔耕所谓多尘外之想者是也;在南宋则有辛稼轩,即周止庵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者是也。两宋间有此三君,亦可作词流光宠矣。
——梁启勋(中国20世纪著名词学家)《词学下编概论》
米友仁《潇湘图卷》后朱敦儒题跋
我们看他的词,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是南渡以前的少年时期,——“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色”的时期。第二是南渡时期,颇多国家的感慨,身世的悲哀,——“南北西东处处愁,独倚阑干遍”的时期。第三是他的晚年闲居的时期。这时候,他已很老了,饱经世故,变成了一个乐天自适的词人;“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把恨海愁山一齐挼碎。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这一个时期的词有他独到的意境,独到的技术。词中之有《樵歌》,很像诗中之有《击壤集》(邵雍的诗集)。但以文学的价值而论,朱敦儒远胜邵雍。将他比陶潜,或更确切罢。
——胡适《词选》

朱敦儒及其暌索帖

撰文| 尹光华   中国嘉德首席艺术顾问、资深鉴定家

《暌索帖》有它特殊的意义,它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鉴定朱敦儒作品的一个通道。

我的那篇文章是急就章,我对益谦这个上款人真的所知甚少,不敢对他有什么深的考证。起初我偏向于宋益谦,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后来郭先生找到了一些其他的证据,认为是范仲熊。我认为他考得有理有据。我的文章更偏向于对这件作品的鉴定方面,写了一些意见,写了他的书法和历史记载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古代的,尤其元以上的东西,我们见得都比较少了,要鉴定它,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历史的记载。

历史对朱敦儒绘画、书法的记载还比较多,他的绘画能力其实很强,元代的鉴定家、美术史家汤垕认为他的画是南渡以后士人的画,就是士夫画。黄宾虹把士夫画看作是中国绘画当中最高级的画,比文人画都高。因为他认为士夫都是有担当的文人,对国家有担当的人才能称为士夫。汤垕讲到南渡士人画家时,提到三个画家,朱敦儒放在第一位,第三个是江贯道,江贯道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才能、很有水平的一个画家,居然可以把朱敦儒放在他的前面。汤垕是很有眼力的一个美术史家,他能这样说,那朱敦儒一定是有水平的。

另一个证明他绘画水平之高的就是宋高宗经常会把他和米友仁请到宫里一起画画。高宗皇帝是南宋顶尖的书法家,而且,高宗的眼力不差,收藏了很多南宋以前的书画名作,具有超高的鉴赏能力。高宗把米友仁请过去,当着他的面叫朱敦儒一起画,他在旁边欣赏,可见朱敦儒一定不是平庸的画家。可朱敦儒不愿意别人误以为他是个御用画家,所以他在外面就说自己不会画画,只是请人代笔而已,估计因此而不愿对外一露身手。所以至今未见有他的画作传世。

不过他的书法不仅有传世,史传记载也还不少。他的小楷书曾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称之为“精妙醇古”,深得晋代钟繇神韵。他认为同时另二位名家黄伯思、陈景元都不如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朱敦儒唯一一张小楷在日本,《定武兰亭》的后跋,烧过了,只剩十九个字,确实有钟繇的味道,但又不完全像钟繇,还有自己俊朗的一面。钟繇(的书法)是圆厚的,章法亦很平稳,但工稳中有雅致逸宕的味道。而朱敦儒的小楷,圆重中每露锐利之笔,行间时露不稳处,有些字故意向左右歪斜,可见他要打破小楷平稳的格局,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虽然只有十九个字,却已可见他自信和自负,他不愿意墨守成规。

董其昌曾经这样评价过宋人书法,他说:“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仅用这一点来概括评价整个宋代书法,并不全面。因为宋四家及宋代其他有成就的书家包括朱敦儒,都有过向古贤学习的阶段,他们对晋唐诸家都有取法,并最终自成一家的。而朱敦儒则既学钟、王,也学颜(真卿)、杨(凝式),以及苏东坡、黄山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尘劳帖》,就既有颜、杨的趣味,又有苏字的气韵。包括它浓黑的墨色,咄咄逼人,亦与苏字相似。它特别拉长的横画,夸张的左右伸展的撇捺,就像鲲鹏展翅一样,应该也是从黄庭坚书法中获得的启发。我们今天所见的《暌索帖》里的字,大多是收紧的,但很多横画却是开张的,它从紧密的格局里舒展出来,让全局立即生动起来,整体构图也有了变化。比如“提”字的起手一横,又粗又长,别人不会这么写,这是他自己书写的特殊个性。史载朱敦儒是很自负的,从他的书法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并不拘泥于前人的法度,不管是小楷还是行草,不但朴厚大度,又时露俊朗潇洒的风神,气骨高远。朱熹说它“精妙醇古”是一点也不错的

除上面某些特点外,我还想说说他的落款,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朱敦儒墨迹共有四件,日本藏的《兰亭跋》、上博藏《米友仁潇湘图跋》、嘉德征得的《暌索帖》,以及台北藏《尘劳帖》。《兰亭跋》、《潇湘跋》有年款,分别作于绍兴十四年甲子及绍兴十五年清明后二日,《暌索帖》今基本可考定作于绍兴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而《尘劳帖》书写最老辣,“横斜颠倒”,当是他极晚之作。

这几件六十四、五岁左右的作品的落款“敦儒”二字,写得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是“敦”字,差不多仅以一、二笔写成,左傍的反“文”,更是一笔直下然后稍向外撇而已,一笔代替了“文”字四笔,可说是简化到极致。“儒”字将左右结构挤紧,与“敦”字组成一个上尖下宽的宝塔形。这种完全相似的落款,就像一组花押,成了这四件墨迹的固定落款,很有装饰性,很有设计感。这种富于设计感的草体简化字落款,不只是朱敦儒作品落款所特有,很多宋人书札落款中亦常见到这种“自以己意”为之的变体的款字。而这种除自己及很熟悉的亲友才能辨识的落款形式,在元、明、清书札中则几乎不再流行。这也成了我们辨别宋人书札的一个标识之一。而朱敦儒四墨迹几乎一模一样的款字,更为我们辨别它们的真伪作出了有力的佐证。董其昌说“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这种落款形式,也是“自以其意作书”之一罢。

在四件墨迹中,《暌索帖》既有他楷书的体貌,又带有行草的笔意,既有钟、王、颜、苏等人的风韵,又有杨风子、李建中等人的脱略率意,它的出现把其他三件作品的血脉都贯通联系了起来,因此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鉴定朱敦儒作品的通道

刚才,有朋友问我,将近九百年了,为什么它保存得这么好。我告诉他,书札一般都装裱成册,少见阳光,不沾灰尘。不像手卷、立轴,会经常打开,容易磨损。还有人问我,宋人书札是不是尺幅都很大?确实是这样,不过它在宋人书札中算是很大的一件了。元代以后书札逐渐缩小,到清代则更小,一通信常要用几页甚至更多信笺了。而宋人大多用一页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