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悲伤皆可疑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生命如此短暂,哪有那么多时间来悲伤呢?图片来源:网络
一切悲伤皆可疑。
这句话是法国作家于连·格林说的。
——关于标题
1/
一个人从明白自己真实处境的那一刻开始成长,开始慢慢成熟,甚至开始逆风飞扬。当他找不到任何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的树枝,他知道所有森林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他自己。何止树在林外,他原本与林外的那棵孤单的树没有任何关联,他只不过一颗风中寻找落脚点的种子。
四年前的某个深夜,我将空间和博客名称都变更为“树在林外”,并且这样注解:“一棵喜欢随意生长的树,不会在意树林的非议。”有人曾因此误解,以为我自恋的要命,客气一点的说我过于“个性”。其实,我要表达的不是特立独行,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心大一点,至少可以让人生保持一种轻松态。这说起来就如同邻里见面点头致意一样简单,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四年过去了,这个名字还依然存在,我不想改变这个名字了。我知道,要改的也只是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空间和博客的名字本身。
2/
一推一揽,同样用手,结果迥然不同;一恕一怨,同样用心,结局迥然有异。
汉字造字之初,就让汉字本身具备了视觉识别功能。你看“携”这个汉字,本身就很“邪”。刚刚过去的春节,我收到了若干“某某携家人恭祝新春快乐”、“某某携夫人孩子恭祝新春快乐”一类的短信,起先也司空见惯,后来琢磨,觉得这里面很有味道。
携这个字颇具深意,你看,又推又扔的,却偏偏以带你玩的姿态出场,人心被演绎得多么荒唐。你的另一半和孩子,未必愿意被你携带者,说绑架着更确切一点,去做这打着感恩祝贺的幌子实际上很自我的事。
这让我想到文化传承的可怕,一个“携”字堂而皇之的彰显了大男子主义,也许还有意无意体现了“男尊女卑”这种传统糟粕的根深蒂固。携带,以轻描淡写的一条短信的形式让某些文化基因在举手投足间复活。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使用者并不是刻意,甚至使用者自己也未必想这么多。
但愿是我想得太多了。我只愿携一颗真心,祝福值得我祝福的人。
3/
林语堂论及读书曾说:“找到那个跟自己精神合拍的作者,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而是靠缘分,不知道哪一刻突然就遇到了。”也许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思想借助汉字隐藏在一本书中,隐藏在历史的画卷中,等待那个有缘人。一旦相遇,必然碰撞出令人炫目的火花。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共鸣的共,恰好就是共同的共。若无缘,咫尺天涯,若有缘,天涯咫尺。
这引起我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我觉得“知识”两个字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蒙蔽我们眼睛和心灵的概念。其实,所有的知识在不能被消化为道德素养进一步成为思想、行动指南之前,知识都是死的,甚至是无用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中的观点至今应该适用于教育,可惜的是现实的教育恰恰颠覆了这一点。记问之学盛行,培养出的绝大多数只能是书呆子!
想必这就是王阳明学说大受追捧的原因吧。因为无知,自然难以与有知者共鸣。
此外,林语堂对读书还有一个他自己坚持的观点:“读一本书的收益相当于别人读十本,尤其作者观点与他相近时,他更是会把书尽情消化为他思想的一部分。”这让我明白两点:第一,选择什么样的书去读非常重要;第二,选择之后怎样去读更加重要。其实,我并不赞同林语堂的观点。读书,应该根据自己的见识去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来读!
4/
枯寂的大地让我把住你
在泛滥以前,因为我曾是
你的灵魂,得到你的抚养
我把一切在你的身上安置,
可是水来了,站脚的地方,
也许,不久你也要流去。
——穆旦《从空虚到充实》
这些写在1939年9月的诗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让人感受到诗人穿越时空的预见力。好诗会震动每一个读它的人。
作为王小波极力推崇的诗人,穆旦的文字确实精炼、准确,富有节奏和美感。阅读这样的文字,让人心生敬意,在心灵不知不觉被洗礼的同时,也深深的让人心生恐惧——这一生恐怕也无法写出同样的文字!
我们期待的一旦成为现实,我们就觉得这个过程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行为本身反应至少两点:第一,人内心都很贪婪,无止境的欲望往往让一个人变成魔鬼;第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梦想成真的时刻,很多事情都已时过境迁,因此遗憾在所难免。不论如何,就人而言,第一和第二本质上都没有错误。
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达成的。当然,这并不是放弃书写的理由和借口。
5/
心无私念,自然坦荡;心无杂念,自然专注。没有人能够代替你,你也不能代替任何人。摒弃茫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应天然,争其必然,自然而然!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茫然而轻易忽略了幸福,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守着幸福却因为私念太重而大肆宣扬着不幸!
这我们的目光无处着力,因此常常去关注那些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的东西,比如月球上有没有水,火星上有没有人类……但却忽视我们身边最应该关注的东西:孩子的未来,粮食与蔬菜,油和奶……因为忽视,很多美好和幸福被轻易地漠视,然后开始无休止的牢骚与抱怨。其实,我们都没有勇敢的面对牢骚与抱怨的来源——那就是我们自己!
我喜欢静静的端详汉字,企图从汉字身上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可是往往无功而返,但却意外收获了因端详汉字而来的幸福。我时常想到“故人”与“敌人”,一笔之差,差之千里。故人,多么温暖;敌人,多么寒冷。一个没有敌人的人多么幸福;一个故人相遇的故事多么动人。
这种幸福小而卑微,但却如此纯粹,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