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人为什么不同?

昨天,聊了点七七八八的小事,想祝医生们节日快乐,中间夹了点关于计划生育的馅儿,意图是想表达关于社会管理上的惯性思维。就是一个机构或组织一旦对社会管理起到强制性的作用,它就很难退出社会管理的舞台。

并且这种思维模式会深深影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比如现在人想生孩子,想到的就是生一个。

本来不想说这样论文式的话,但没办法,昨天的文章下午被人投诉给删了。这些段被删的现象有所增加,我一周被删了两篇。不光是我的公号文章,好多人的都是。

想看我昨天文章的朋友可以在我公众号的对话框里随便打一个字发送,会回复一条链接,很长,乱码七糟的,不用怕,是昨天文章的预览链接,点击链接即可。

惯性思维不但体验上社会管理上,也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维中。

惯性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一时停不下来。这样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对错误视而不见,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2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总体上说是南北差异。

我们经常讲这是南北地理特征不同、生活方式、文化不同所带来的习惯不同,而习惯就是文化的总和。

南北习惯最大的不同是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白面。

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代两代的,而这种习惯所带来的思维惯性却能像基因一样遗传。

即使是很多河南、河北吃面食人的后代到了南方,已经不吃面食而改吃大米了,但行为模式依然存在。

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化心理学家托马斯·塔尔汉姆提出一个“稻米理论”,刊登在2014年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封面上。这一项研究说,几千来,中国南方的稻农逐渐养成了在中国北方种麦地区见不到的一种相互依赖文化。

托马斯·塔尔汉姆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他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中国人的行为,特别是小动作。他发现,在广东,人们比较小心翼翼,重视避免冲突。但是去了哈尔滨,当地人甚至会当面直接挑起冲突,感觉他们并不惧怕冲突,更注重自我表达,更外向,更直接。

这个现象在中国人眼里习以为常。东北人好惹事儿、广东人很胆小(指彼此都在外地)尽人皆知。但我们很少想其中内在的原因,一般会归结到天气上。北方天气寒冷,脾气暴躁;南方气候温暖,脾气温和。

而托马斯·塔尔汉姆得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你的家乡是种植水稻还是小麦,这会对你的性格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水稻区的南方人更集体主义,小麦区的北方人更个人主义。”

3

为了检验他的理论,托马斯·塔尔汉姆和同事们去了中国五所城市的星巴克咖啡馆。这五所城市是:北方种麦地区的北京和沈阳以及南方种稻地区的广州、上海和香港。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家西式连锁咖啡馆是因为它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减少有可能导致结果复杂化的环境变量。

研究人员在人流较大的通道上放置了两张椅子,椅子间距相当于人的胯宽。他们观察顾客如何通过这两张椅子。

在中国南方,几乎所有人都从椅子中间挤了过去。只有6%的人挪动了一张椅子。

而在北方,16%的人挪动了椅子。

塔尔汉姆说:“先前的研究发现,在像美国这样的独立文化中,人们遇到问题时,更有可能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像日本这样的相互依赖文化中,人们更有可能让自身去适应环境。”

他说,挪椅子而不是擦身挤过,这显示出更具独立性的心态。

研究还发现,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有可能独坐。在周一到周五,在星巴克独自而坐的北方人比南方人多大约10%,在周末比南方人多大约5%。

文化心理学家研究“人如何改变环境”——如果一个人来自个人主义文化,他会倾向于改变这个环境;而如果来自一个更讲究集体主义的环境,他会更倾向于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横在咖啡馆走道上的椅子就是最好的例子,看你是选择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

这个现象很典型,北方人遇到挡路的东西一般会把它拿走,甚至是很气愤地把它扔得远远。而南方人会选择小心地绕开。

北方人会和困难较劲,而南方人会另辟蹊径。

也就是说北方人的独立意识、改变环境的观念更强,而南方人更注重集体意识,去适应环境。

在这方面,我日常的体验也非常深。

比如:北方人打架喜欢单挑儿,南方人喜欢群殴;北方人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人瞎出主意,而南方人会默不做声,看周围的反映,再选择行为的方式;北方人到南方会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说三道四,想按自己的方式改变,而南方人到北方一般会去努力适应,而不是横加指责。

4

那么,这又和种水稻与小麦有啥关系呢?

因为种水稻需要使用灌溉系统,对人力的要求也更多,不同农民之间需要协调,整个村庄相互依赖,他们会建立起一些互助的系统。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就会更偏向于整体性思维。

而种小麦对于集体工作的要求很低,自己家随便找块地就能种,不需要集体依赖,所以他们的文化会相对自由,更独立一些。

这就是北方人在南方永远不合群,而南方人走到哪儿都能结帮结派的原因。

那么,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没种过地啊,会有这样的影响吗?

托马斯·塔尔汉姆说:另一个我需要经常澄清的是,你不需要真的种地,来产生这些文化差异。水稻种植历经几千年,影响着文化,在这个文化中出生的人自然地受其影响。

他所研究的数据并不是农民的数据,他们是学生、办公室白领等等,都不种地,却依然清晰表现出耕种方式带来的文化影响。

人们养成了“民间习俗、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这些一旦建立起来,你可能甚至都不去想它,不会想‘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稻农或者是麦农’。如果你真有在想,你会想,‘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好人,因为我从小就受到这种教养,因为学校就是这么教的’”,而其行为方式却一直受耕种方式影响。

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遇到困难是和困难叫较劲,还是巧妙地绕开,对于到了南方的北方人特别重要。

北方人倾向于改变环境,而南方人更倾向于改变自己。有的时候环境很难改变,改变自己更重要。

虽然从社会学角度讲没有独立个性社会是不会进步的,但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进化论中叫“适者生存”。我们往往会在前面加一句“优胜劣汰”,其实这种是扯淡的,是胜者把自己定义为优,把别人定义为了劣。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这是自然的选择。

相对于社会管理来说,北方社会更好管理,因为个人主义的个性自然会接受个人化的领导;而南方社会更难管理,南方人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特征反而不接受个人化的领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