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蟠龙古镇,它比七宝古镇还要久远,却没有多少上海人知道
如果要问上海人,你去过上海哪些古镇,脱口而出就能报上一大串,比如:朱家角、练塘、七宝古镇、枫泾、新场古镇等等。但要是问上海人,你去过蟠龙古镇吗?你知道它在哪里吗?那10个上海人里面,肯定10个都说不知道。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位于青浦区徐泾镇的蟠龙古镇,这里昔日繁华的千年古镇“蟠龙古镇”已经拆迁了,据说古镇建于清初,曾经商业繁荣,闻名遐迩,比七宝古镇的历史还要久远,如今已经规划为上海蟠龙天地,只剩下一座千年古寺-蟠龙庵,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大虹桥地区的一个亮点,这片地区将要成为上海大虹桥地区为数不多的旅游区。拆迁后的蟠龙古镇将成为蟠龙天地,项目定位为“青浦前门院,虹桥休闲厅”。
现如今,蟠龙古镇动迁了,这个古镇便从我们的视线里永远地消失了。我有幸在2016年1月9日它拆除之前拍了一些照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却渐渐倒在了旧城改造的瓦砾中.....
蟠龙古镇是典型江南小镇,河水和房子,有一种小河流水人家的感觉。蟠龙古镇原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镇,传说古时候朱元璋皇帝因战乱困于此地,持两把战刀冲出去而得天下,故而取名蟠龙村。蟠龙镇又称作盘龙镇,镇东的河流称作蟠龙塘又称盘龙港因而得名。
历史上先有“蟠龙”而后有“七宝”。这座江南古镇因水而生、因寺而兴、因商而盛,它的历史本身就是千载江南的缩影。
蟠龙古镇的历史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隋朝的普门教寺,据史料记载,普门教寺建成于如今的蟠龙镇北,“每逢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始于隋、建于宋、兴于明清,历经岁月沉淀的蟠龙镇最终发展为东西长一里、南北长半里之十字街,从事耕织之民众居于此。清光绪元年,《盘龙镇志》记载“其地处青邑东境,与上海县接壤,曲水萦居,溪桥鱼唱,盖鱼米之乡。”
蟠龙古镇建于清初,历三百余年,发展为东西长一里,南北长半里之十字街。抗日战争期间,镇上有米行、米厂10多家,是向上海市区输送粮食的主要集镇之一。解放后镇政府设在南面的徐泾,这里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蟠龙镇兴于布市、盛于米市,鼎盛时十字街市米行、米店、米摊七十二家,轧米厂四家,日成交米粮二千石,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水陆商贸街市。
相传,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明朝尚书徐光启幼年随祖先避乱曾到蟠龙居住。清道光年间,徐光启的曾孙徐以忡正式迁居蟠龙,徐氏信仰天主教,因此新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天神堂,俗称蟠龙堂。蟠龙堂与蟠龙大寺、文昌阁三教并存,和谐共生,共同谱写出一首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江南文化史诗。
之前的蟠龙古镇其实更像一个城中村,虽然有一些古迹,但是已经破旧不堪。蟠龙古镇历史上是一个建制镇,但是自从1950年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蟠龙古镇开始衰落。1957年几个地区合并成设徐泾乡,乡府驻徐泾。1958年蟠龙古镇上的店铺大多南迁徐泾,蟠龙古镇进一步衰落。
古民居最多也就三五幢了,其余的都是七、八十年代前后的农民房。老镇的确沦落了,许多房子租给了外来打工者,满街可听见各式口音。
沿镇一直西走,镇稍的小河上有一座平板花岗石桥,二宽二窄四条长石板,东西向。桥两侧主石梁上刻有“凤来桥”三字,还有“嘉庆拾年”、卷叶草图案。垃圾满河,几乎湮没了桥洞。
凤来桥
这里曾经是蟠龙古镇原本的百货商店,百货商店的两楼曾经也是女子宿舍。在街上走,几乎不见当地人。镇上的行人都是外地来沪打工的农民工。
古镇还曾有“九龙一凤”十座古桥,其中香花桥、凤来桥保留至今。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香花桥,比著名的朱家角放生桥还年长。
香花桥俗称蟠龙桥,始建于元庚辰(1340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单孔石拱桥,花岗石质,桥长15·6米,宽3.3米,高3.8米,拱跨5.5米,拱高3.3米,是连接南北街的重要通道。
桥旁竖有一块由青浦区人民政府于2001年5月公布的“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可碑上的介绍文字全被泼了油漆,如不仔细,还真辨认不出。
香花桥西则的景色,江南特有的依水而居的民居。
如今,古镇上的人陆续搬出,老房子租给了外来人员,更使古镇风雨飘摇,倍受冷落。昔日安谧的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如今见到的是一个充塞着生活气息、破败的乱哄哄的小镇。
随着动迁的到来,蟠龙古镇已不复存在。留下孤零零的蟠龙庵,因为没有了庙会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孤寂。也许只有除夕夜传来些许鞭炮声,证明其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