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却反受其控制?学者:西方文明已走到尽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达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在实现小康生活目标,奔向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人们通常习惯于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实际状况等指标,来判断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否。然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又让人反受其控制,甚至付出健康的代价。实际上,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应该有科技、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指标,更应该有人文素养、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一系列人文指标。
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思想家索洛维约夫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在《西方哲学的危机:反对实证主义者》一文中对此就有深刻的阐释。他认为,西方文明在注重实证和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科学实证主义的危机,导致了精神价值的缺失。他认为,导致西方文明发展的危机根源在于理性与实证的“二元对立”。他在《完整哲学知识的哲学原理》(又译《完整知识的哲学原本》)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以“万物统一”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也就是主观与客观通过存在联系起来,科学分析和哲学推理均不应该与精神尤其是与信仰相分离。真正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这三者的有机融合之中,真理存在于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汇处。索洛维约夫强调“精神”在万物联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理性与信仰、理性与自然、理念与经验、知识与生命融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人道主义大厦。沿着这一时代俄罗斯理论家和俄罗斯经典作家的探索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多经历了由实在的科技探索走向人文精神追求的殊途同归。只不过前者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学等实在科学向信仰和精神研究的转向,后者则是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转化为虚构的文学作品。他们在探讨真理和世界本源的基础上,把科学、哲学、宗教、艺术、史实等问题综合起来考察。文学艺术研究,不仅揭示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层面的反映,而且更是对包括信仰在内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索洛维约夫看来,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由新的文明来取代,而新的文明必须是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俄罗斯,这就是以“救赎”和“博爱”为本质特征的民族精神,也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成为了驱动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教授、当代美学家列·纳·斯托洛维奇在《俄罗斯哲学史》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智慧的学问——论俄罗斯哲学的特征》一章中,就深刻阐明了以哲学为代表的俄罗斯人文学科的主要特征,强调了它与西方哲学之间的迥异。他明确指出,西方哲学主要是从认识论维度探讨知识理论,其科学性更强。然而,俄罗斯哲学则更关注艺术审美问题以及信仰、伦理和社会文化等问题,其内涵的艺术性明显。在斯托罗维奇看来,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史与文学艺术、信仰活动的美学探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从俄罗斯文化艺术活动的源头,追溯俄罗斯哲学思想的产生,努力发掘在文艺创作活动中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之间的联系。斯托罗维奇本人主张审美价值本质论,因此他把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也视为一种价值关系。他不仅从认识论的视角,而且主要从审美价值意义来探讨文化艺术现象,从而深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文化联系。
显而易见,无论是索洛维约夫的“完整知识”,还是斯托洛维奇的“审美价值论”,均表现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独特性,即重艺术性和精神探索。同时,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探索又明显迥异于西方。西方学界因为注重外部客观规律的探究,而更加关注外部世界,从而科学技术更发达。俄罗斯民族则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在世界,自信就成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更具有韧性。俄罗斯民族的“救赎”并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是根植于自身,以“我”为核心。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便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红军依然能够在红场从容地举行阅兵,并绝地反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虽然列宁格勒被围困长达900多天,这座英雄的城市仍然巍然屹立,阻挡了法西斯车轮的前进。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文学科作为俄罗斯社会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播的助推器,成为俄罗斯“民族身份”和主流价值观构建的主要来源,对俄罗斯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俄罗斯的国家意识形态既是俄罗斯民族精神与社会现实对话的产物,更是在历史上维护国家统治和稳固发展策略的反映。它源于俄罗斯社会现实,但它的价值更在于,向人们揭示其普适性诉求及其与俄罗斯强国复兴之梦的契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人文社会科学正在潜移默化地发挥国家意识形态功能,提升国家竞争力,其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民族和国家发展与强盛的前提。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给予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值得借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015ZDB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标题:反思与启示:人文精神助力社会发展
作者: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