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涵在无人的房间,让物件呢喃出共同记忆
邓涵作品中的物件看似是人们曾经日常的生活用品,但是每次创作构思时,如何甄选物件和展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邓涵探讨的问题,画面中呈现出合理和荒诞并存的气息。
邓涵讲到自己的作品,会提到一句话“草蛇灰线”。
这句话形容蛇穿行于草间,虽不留下印记,但它的重量会留下一些不明显的痕迹;拿一根缝衣线在烧柴后的炉灰上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虽恍惚但依然隐约可见。
这就如他的作品,代表着一种意识形式,并赋予了在历史背景下的思考。
对于邓涵而言,绘画探讨的是时间和空间,在“痕迹”这一概念中这两方面尤为明显。人们的记忆经过时光会变得模糊,就是需要寻找痕迹去发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想描述一种无法言说的叙事感。
画面中的很多事物,例如一个柜子或者绿色的卫生墙是通过记忆捕捉的图像,而不是通过实地考察一个老建筑获得的。而这些并不是他一个人记忆,而是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会产生心理暗示。
加上场景多是家的局部,是一个私密空间,并非公共场所。这些场景可能不是真实的,只是邓涵通过记忆想象,去找回或者借用一些从没有出现在他生活中的物件,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和定义。
Q:为什么选择画作中呈现出的是日常生活?
A:这来自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记忆,也是受青春期阶段的影响,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80-90年代,这正是个人性格养成的时期,对后来都有影响。这些物品都是一种情结,虽然普通的物件,就像普通人一样,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个体的记忆,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我选择的物件也是看似过时且普通,但能从中体味出温度和质感,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Q:真实感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的呢?
A:画画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对所经历的时代或事情,如果缺乏反向思考的话,未来可能也看不清。反思过去,尽可能地了解时间和空间,我才有可能定位到自己的点在哪里。作品里中所选的物品大多是经过思辨后再筛选出来的,力图在画面中形成合理和不合理的并存,在这一系列的推进中,我所认为的“真实感”就自己慢慢浮现。
在每张画创作的时候,不管是否有可能,在品质上是追求完美的。因为相对时间的变化,人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在画面内容安排上,我把重心放在物和物的相处关系上。每次我会花很长时间构思物物间的关系,让它们在空间中呈现合理与荒诞的并存,正如日常和过去中都出现过的现象。
Q:如何保持创作的生命力?
A:保持对专业内外的兴趣,无论是互联网、电影、还是独立出版,我都会去关注。这种游离方式或许能让我获得更多营养?我常想:当人的自我逻辑趋于过于圆满的时候,“停滞”也可能随之而来;只有多吸取其他视角,同时保持相对独立的态度,才可能不会被固化。
Q:在创作中,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A:之前的主题做了几年了,随着时间变长,发现知识的缺乏,急需补充。和以前一样,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去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然有效。当你知道的东西越多,可能要规避的更多,从已有的框架再次回到“自由表达”是最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