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很少有土匪打劫?土匪:你看他腰牌写的啥
中国的历史大约可以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为界限分为2段。宋朝之前的历史是武将和文官的天下——其实则武将的地位更高一些,文官多处在从属地位,优秀的文官甚至也会努力的学习武艺,比如陈庆之。而宋朝建立之后,鉴于前朝藩镇之乱和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始了大规模的抑武崇文,皇帝甚至都不惜写诗搞思想工作: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正是宋真宗的这首诗,让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超级阶层崛起——书生。在以后的1000年里,不论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还是在历史当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进京赶考的考生,这些书生似乎在任何时代都是历史的主角,被光环加持。乃至其带着丰厚的盘缠上路,连土匪都不打劫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土匪:你不看他腰间绑啥。
前文说到,为了鼓励文人,通过文人阶层压制武将阶层,防止武将阶层势大,连皇帝宋真宗都亲自出马搞起了宣传文人、宣传书生的宣传事业。这导致朝廷上下都在给文人阶层塑造一种特权氛围,所以对包括考生在内的所有文人都塑造了一身物质和精神特权“保护壳”,使得土匪真的不敢抢劫读书人。
首先就是物质上保护壳。在宋朝,由于当官的都是读书人,只要读了点儿书一辈子总能做上一官半职的。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写出来好的文章,文人和考生们往往都会聚在一起来讨论。没有功名的考生拜有功名的文人为师傅,文采差的考生拜文采好的考生为兄长,这导致了考生和文人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
如果土匪打劫了一个考生,他很难承受因此带来的代价:他无法估测这个看起来一般般的读书人背后的关系网当中有哪些他无法招惹的大佬。有可能这个读书人的老师就是土匪所在的地方官,也有可能这个考生的好朋友后面考中,做了朝廷宰相,还有可能这个考生最后逃脱并且考中状元,然后带着数万军队来找他的麻烦。
虽然考生进京赶考会聚集自己家里的财富,家族乃至于邻居、同学、老师都会给给他一些财物,方便他在路上的路费以及进京之后运作关系、结交朋友的资金,这一笔资金少的可能是普通人几年的生活费,多的可能至于腰缠万贯。但是,土匪必须考虑,与财宝相比,招惹上一个未来完全无法预测的对头,选哪个更为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考生们还有另外一件物质上的保护壳——也就是题目当中提到的,他们挂在腰间的东西。皇帝为了表达自己对文人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往往会在考试前命令官员做上许多的旗子,上面写着“奉旨会试”几个大字,这些旗子会被分发给进京赶考的考生,让他们挂在腰间。
因此,土匪如果抢劫考生,就相当于是直接藐视皇权了。这其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因为很多土匪本身能够存在下去,都是靠着跟官府打好关系的,如果他直接表现出对皇权的这种歧视,那么他背后的官员也不敢继续包庇他,必须将它绳之以法。绝大多数土匪,都没有真正全面对抗朝廷的实力,这是历史上基本的道理,所以他们也不想激怒皇权。
与此同时,考生还有精神上的保护壳。因为从宋朝开始的皇帝与官府通力合作,增强读书人的神圣性,乃至于讲考中状元的人称之为“文曲星下凡”,这种神圣的身份是早就深入;了所有人的内心的,即便是落草为寇的土匪,他们也受到了这种精神上的影响。比如我们民间有一个钟馗的人物传说。
钟馗一开始就是一个文人,死后竟然成了神仙,乃至于可以捉鬼,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这些故事对土匪的精神震慑是很大的:他们确实不怕杀人,可是他们却怕鬼神。不论是招惹上文曲星还是钟馗,对当时的土匪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所以他们一定会忍住自己手痒,不去打劫那些看起来既好抢,又特别有钱的读书人。
这一点我们从《水浒传》当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吴用,他还是没有考中功名的文人,可是水浒上下那么多桀骜不驯的好汉,有几个敢在他面前放肆呢?乃至于阮小二、阮小七这样的粗人,看到他都还要规规矩矩的给他行礼,借钱也要请他吃顿大餐,这就是当时文人对人的精神压制。
所以,古代的土匪还真就不敢去抢这些“文曲星”,因为代价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