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康熙】《四川成都府志》(三十五卷)
《四川历代旧志提要》
成都
【康熙】《四川成都府志》(三十五卷)
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纂。佟世雍,辽东正蓝旗人,康熙十九年(1680)成都知府。何如伟,成都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
此志为奉敕纂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已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等蕃王之乱,国政日趋安定,便下令编纂各种史书、志书,如《太祖实录》、《三朝圣训》《大清会典》《赋役全书》《大清一统志》等,均次第开修。敕修《大清一统志》即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不少省府州厅县志便在这一时期问世。此成都府志也编成于是年,惜未及刊行,迄今仅是抄本流传。此志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成。纂修此府志时,襄事诸公均未曾见到明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无论是佟世雍自序,还是成都同知王元士、通判章元炜、成都府茂州知州兼成都县事李斯佺等人的序跋中,只字未提。主要是因为成都在明季“四经兵燹”,一切文献,皆荡然无存了。
此志由何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有佟世雍、王元士、章元炜等序,李斯佺跋。其书总目作八卷,实为三十五卷。除风俗、土产两门合为一卷外,其他均各自为卷。体例分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宫室、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秩官、名宦、科第、人物、孝义、节烈、隐逸、流寓、仙释、风俗、土产、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僭据、屯田、水利、茶法、盐法、兵制、驿传、筹边、艺文三十六门,约25万字。各门类所记,较天启旧志简略,尤以艺文为最,凡旧志所载者皆不复录,仅辑录清初四川、成都府主要官员对于重建、新修各署衙、学校,书院,寺观、祖庙之记叙,且只十余篇约万余字。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为二,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卷二十六僭据,列蚕丛氏、杜氏、王氏、孟氏、巴国诸篇,卷二十四筹边,末附蜀难纪略。
此志最有价值者,是如实记载了经过明季兵燹之后四川境内所遭受严重破坏,以及清初逐渐得以恢复的情形。例如“十室九空”“百里断炊烟”“昔之繁华城镇,衰为豕薮鹿场”等等。康熙初期鼓励外省农民入川耕种,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四川经济。在筹边门中,对明末清初派兵征剿四川西南各少数民族如藏、彝、苗、羌等部落的史实记述极详细,是研究川中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今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传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