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正视习惯的力量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你要相信你的努力, 终将有迹可循。
送给还在坚持的你。
一、什么是“习惯”?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也有很多坏习惯。比如说,我们每天晚上都刷完牙后才去睡觉,这是好习惯;可是我们吃完零食后又总是把果皮纸屑乱扔,不收拾到垃圾桶里,这是坏习惯。比如说,我们每天上午见到老师后,都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这是好习惯;可是我们每天早上又总是不能自己起床,即使爸爸妈妈叫了很多遍也还是起不来,这是坏习惯。
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好习惯和坏习惯。比如说,爸爸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都出去散步锻炼身体,这是好习惯;可是爸爸不节约用水,每次开水龙头都把水开得很大很大,这是坏习惯。比如说,妈妈每天晚上忙完家务后,都会静静地读一会书,这是好习惯;可是妈妈吃饭挑食,不爱吃蔬菜,这是坏习惯。
我们说了这么多好习惯、坏习惯,那么到底什么是“习惯”呢?
习惯,就是行为重复的结果。好习惯,就是好行为重复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坏习惯,就是坏行为重复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比如,我们第一次吃完零食后乱扔果皮纸屑,在那时候,“乱扔果皮纸屑”只是一个坏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每次吃完零食都乱扔果皮纸屑,这个坏行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不由自主地“习惯”了乱扔果皮纸屑,这个坏行为就变成了坏习惯。
二、坏习惯不用改!
我们都很希望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怎样才能做到呢?
其实,要想养成好习惯,不是要等把坏习惯改正才能做到,因为改正坏习惯和建立好习惯是没有任何关联的。
坏习惯不用改,这是什么道理?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师父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山坡上去劳动。他们来到一片土地旁,看到那里长满了杂草。
师父问弟子们,怎么才能把杂草除干净呢?
弟子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大弟子先说:“用镰刀来割。”
二弟子力气很大,他一口气拔起一把杂草,说:“用不着工具,用手就能把这些杂草拔干净。”
三弟子说:“用手拔太费劲,不如用锄头锄。”
四弟子接着说:“也可以用铁铲来挖。”
师父听了,笑着摇摇头,说:“这些办法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这些办法只能暂时把杂草除掉,杂草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次除掉了,过了不久它们又长出来了。”
弟子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于是问师父:“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师父交给弟子们每人一袋玉米种子,让弟子们把玉米种子播下去,说:“过一段时间你们再来看看,就知道了。”
过了一段时间,师父又领着弟子们上山来。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地,现在长出了成片的玉米苗,而原来满地的杂草几乎没有了。
原来,这段时间,师父每天都来照顾这些种下去的玉米种子,给它们浇水,松土,施肥,玉米种子发了芽,长了叶,不断地茁壮成长,变成了现在的玉米苗。
弟子们现在明白了,原来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草地上种粮食,粮食长起来了,杂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当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跟“坏习惯不用改、好行为重复它”是一样的道理。“坏习惯”就像杂草,如果总想方设法要除掉它,这一次好不容易除掉了,下一次它不由自主地又冒出来了。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觉得很烦:“这个坏习惯怎么改也改不掉,真讨厌!”然后,我们就再也不想去改它了。结果,坏习惯还是在那里,可是好习惯却没有养成。
相反,培养好习惯就像种粮食一样:
我们先要有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一个好的行为;
然后我们要把这颗种子种下去——也就是要把这个好的行为记在心里;
接着我们要每天照顾这颗种子,给它阳光、空气和水——也就是我们要每天重复那个好的行为;
过了一段时间后,小小的种子长成了一棵绿油油的小苗——也就是21天过去了,我们的好习惯养成了。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去做一个“好习惯”之后,“坏习惯”自然也就越来越看不见了,这就好像粮食长好了,杂草消失了一样!
前面我们通过除杂草的故事,已经明白了“坏习惯不用改”的道理。那么,好的行为要怎样重复,最终才能养成好习惯呢?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一)明确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养成什么好习惯,不然,我们虽然有着“要养成好习惯”的美好愿望,却无从下手。
我们要想养成什么好习惯?是每天早睡早起?吃完零食后把果皮纸屑扔到垃圾桶里?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收好放回原处?吃饭时主动吃蔬菜?晚上刷完牙才睡觉?或者是其他的好习惯?
请把你们想到的,一个一个写下来。接着我们来看看,我们写的“好习惯”够明确了吗?
比如,我们写“每天早起”,这个“好习惯”就写得还不够明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说了“早起”,但是几点起床才算“早起”?是七点钟起床算“早起”,或者是八点钟起床算“早起”呢?
八点钟才起床,刷牙洗脸穿衣服,然后吃早餐,做完那么多事情才去学校,可能就要迟到了,所以八点钟起床,不能算早起。
如果是七点钟起床,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不慌不忙地刷牙洗脸穿衣服,然后好好吃完早餐,再去学校,最后按时到了学校,所以七点钟起床,才算是早起。
所以,一个明确的好习惯应该是:“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每天要重复去做的好行为是“早上七点钟起床”。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写“每天晚上刷完牙才睡觉”,也不够明确。因为我们可能有时候会刷得很认真,把牙齿刷得干干净净的,有时候又可能刷得不认真,牙齿刷得一点也不干净。虽然都是刷了牙,可是认真刷牙才是好行为,而不认真刷牙其实是坏行为。为了让自己坚持重复好行为,所以我们要这样明确地写:“每天晚上认认真真把牙刷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才睡觉。”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才写的“好习惯”,把写得不够明确的补充一下。接着,还可以排一下次序,把我们最想养成的好习惯排在最前面。写清楚了之后,我们就能根据自己所写的开始行动啦!
(二)一次只培养一个好习惯
虽然我们刚才列出来的想养成的好习惯有好几个,但是“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我们得从第一个开始做起,而不是要把这几个“好习惯”都同时做。
为什么呢?把几个好习惯同时做不是更好吗?
如果能把几个好习惯同时做当然很好,但是这很难做到。因为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把“没有”变成“有”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集中精力去做。而要是想把几个好习惯一口气都做到,我们的精力会被大大地分散,结果不仅是自己精疲力尽,而且可能最后连一个好习惯也没有养成。
现在,我们先来读一读一只小猴子的故事。
有一只小猴子,有一天下山来。
到了山脚下,小猴子看到地上有一粒芝麻。小猴子心想:芝麻是个好东西,捡起来,晚上把它带回家!
小猴子捡了芝麻,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小猴子路过一片桃林。桃树上结满了粉嫩粉嫩的水蜜桃。小猴子一看,口水忍不住流了出来,就摘了一个个儿大的桃子,又继续往前走。
过了一会儿,小猴子路过一片玉米地。玉米秧上,结着一个个饱满硕大的玉米棒子。小猴子也很喜欢吃玉米,他想掰一个玉米,可是发现两只手都没有空着:一只手拽着芝麻,一只手拿着桃子。小猴子想:玉米棒子比芝麻大多了,当然是留下玉米棒子更好了!于是小猴子丢掉芝麻,掰了个大玉米,又上路了。
虽然玉米比芝麻好,可是玉米也比芝麻重多了,小猴子一手拿着大玉米,一手拿着大桃子,走起路来也不像刚才那么轻松了。又过了一会儿,小猴子又经过一个西瓜地,它看到地里躺着一个个圆溜溜的大西瓜。小猴子的心又被西瓜给吸引过去了。这时,小猴子既不想丢掉手上的大桃子和大玉米,也不想放弃大西瓜,怎么办呢?
小猴子想了个办法,他把玉米叼在嘴里,把桃子夹在腋下,用腾出的两只手抱着西瓜。小猴子看着自己的收获,真是感到心满意足。可是好景不长,小猴子才走了没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的。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只小兔子从眼前的草丛里蹦了出来。小猴子看到小兔子,心想:“小兔子多可爱呀!西瓜、桃子和玉米拿起来太沉了,小兔子可比它们好多了!”
小猴子一边想着,一边把西瓜、桃子和玉米都丢掉了,赶紧去追前面的小兔子。没想到,小兔子跑起来比小猴子快多了,追了好长一段路,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小猴子还是没有追上小兔子。趁小猴子一个不注意,小兔子钻进一个草丛里,不见了。
小猴子没有追到小兔子,而他想再找回之前捡的芝麻,摘的桃子、玉米和西瓜,也不知道扔在哪了。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如果小朋友们想同时让自己养成很多好习惯,很有可能就会像小猴子一样,桃子、玉米、西瓜、小兔子什么都想要,可是最后却一个也没要着。如果小猴子一次只老老实实地把一样东西带回家,下一次下山时再把另一样东西带回家,那么小猴子才会真正收获了很多东西。
养成好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先集中精力培养一个好习惯,当这个好习惯养成之后,再集中精力培养下一个好习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小朋友们千万别着急。只要不着急,慢慢的,小朋友们就会真正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而且,当小朋友们养成了第一个好习惯后,就会发现:“原来我可以养成好习惯!”这时候,小朋友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培养下一个好习惯。
(三)好行为要坚持重复21天
好习惯,就是好行为重复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换句话说,好行为重复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养成好习惯。那么,好行为到底要重复到什么程度,或者说要重复多少天,就能养成好习惯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好行为重复了21天时,好习惯就能养成了。在这21天时间里,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前面的1~7天左右的时间,是第一个阶段,这是把“没有”变成“有”的一段时间,所以这段时间小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要去做的那个行为。在这段时间里,小朋友们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阶段的特征,就叫做“刻意,不自然”。一定要战胜这种不自然、不舒服的感觉,只要走过了这个阶段,才能成功地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将要开始一个更高级别的“战斗”。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的时间。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比前面那个阶段级别更高呢?因为在这个阶段,对于每天晚上睡觉前刷牙这件事,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不过在这个阶段,可能会一不留神,就会恢复到从前,比如说,有一两个晚上,会忘了刷牙,或者是虽然想起来了,但是偷懒不想去刷牙。所以这段时间,虽然已经对新行为感到比较舒服了,但是还是要像在第一个阶段时一样,不断提醒自己。到了第21天,小朋友们可能会神奇地发现,自己好像喜欢上晚上睡觉前刷牙了!
为了防止“一不留神就恢复到从前”,过了第21天,还是要继续坚持,来巩固之前的“战果”。用多长的时间就可以巩固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再坚持到第90天,这个习惯就巩固了下来,从一个“新形成的习惯”变成了一个“稳定的习惯”,这又是一次“升级”。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第三个阶段,一旦走过了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就仿佛成为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就变得“不刻意,自然”了。
(四)请别人来监督我
当我们建立新习惯的时候,总会有惰性跑出来阻止,我们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很弱小,所以,我们可以请“外援”,来帮助我们一起对抗旧习惯。请家人来监督,小朋友可以请爸爸妈妈来监督,爸爸妈妈建立新习惯的时候也可以请我们的孩子来监督,有非常好的效果哦!
欢迎您在文章底部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