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Piano——成本效能比(下)
新的原声钢琴,零售价大约1万起步,三四千块钱的那种,一般是二手兼残旧的,不去“酱油贵过鸡”地大修一翻,实在没啥大的使用价值。现在国际知名牌子的电钢琴入门款,单琴价格已经下探到2000多块钱,而且质量可靠。所以,因为带“电”的钢琴的加入,对于钢琴市场其实是“扩容”了,让以前买不起钢琴的那一部分人,也能买上电钢琴了,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增量市场,哪个和“钢琴”两个字沾边的厂商都不会选择无视之。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属于高端市场,是大型三角钢琴的世界,高居于金字塔的顶端,目前无法被任何其他乐器取代,销量始终很小。主要存在于音乐厅,院校,和少数有能力购置和放置的个人用户。
第二梯队,属于中端市场,是中小型三角钢琴,各种立式钢琴,跨界钢琴,高端电钢琴并存的世界,它们都无法取代彼此。各有各的市场和用户群体,销量挺庞大的。
第三梯队,属于低端市场,基本上是各种中低端电钢琴的世界,它极大地扩充了钢琴用户群体,销量惊人且逐年增长迅猛。年年的乐器展,万能的淘宝上,每年都不知道冒出多少个新的电钢琴品牌,个个都自称“爆款”。
当然了,这三个梯队,并没有绝对的,公认的明确界限。也许,本来是第三梯队的普通电钢琴,买著名品牌好一点的型号,选性价比高一点的,从使用效能来看,已经够得着第二梯队了;哪怕是第一梯队的钢琴,如果年久失修兼疏于保养,照样会往下面掉,这让我想起当年广州蓓蕾剧院那台可怜的斯坦威九尺大三角钢琴了,一言难尽;第二梯队的原声钢琴,如果太过破旧,或质量低劣,加之年久失修,从使用效能来看,也会掉到第三梯队去了;第二梯队的跨界钢琴,如果日后产品再精进一些,买得再高端一些,也真是具备了和第一梯队的某些琴PK的潜质,目前不敢讲,以后很难说。因为,以跨界钢琴为龙头的电钢琴家族,正拼尽全力试图用两三万到七八万的价格(主流型号而言),从使用效能的角度,把这些价格一两百万,甚至两三百万的庞然大物带到我们的面前,它们可能永远不会成功,但它们也永远不会放弃。
所以,基于上述的判断,我认为在高端演奏体验的领域,跨界钢琴具有不错的发展潜力,性能差不太多的情况下,又有突出的性价比,还能免维护。
我,不妨对心目中跨界钢琴的终极版本,做出一个遐想和前瞻性的预判:
1)再怎么“仿”,都不如来真的,使用三角钢琴尺寸和材质的琴键和键床,还有接近原版或改良的三角钢琴击弦机;
2)可以对钢琴音色进行深度DIY,可设定钢琴音符的色彩,ADSR包络曲线,琴弦的长度和材质,弦列排列样式,琴槌的软硬,音板的面积和厚度乃至于形状,琴盖的开闭程度等。
3)所有的钢琴音色细节都要具备。琴弦共鸣,制音共鸣,开放琴弦共鸣,等分琴弦共鸣,踏板动作噪音,击键动作噪音,释键动作噪音......而且可以开关和调节。
4)具有逼真的演奏环境模拟,使演奏者感到琴音和环境有种互动感,好像琴放在各种室内,室外场景,甚至是国际著名的音乐场馆,产生了“声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5)具有低音量EQ补偿,在小音量使用时自动提升低音区和高音区的音量,使听感尽量少打折扣。
6)耳机模式下,会进入特定的声场模式,具体感受是——明明戴了耳机,却感觉没有戴似的。
7)有足够面积和优良设计的实体音板,在恰当的位置装有恰当参数的加振喇叭,而且输出给加振喇叭的音频信号经过了特别的处理,几乎等同于琴槌击打琴弦后产生的弦振,在张弦系统里面来回传送,还包含传递给琴码的各种声音信号的频谱,接近无损耗地传递给音板。在这里,不建议给加振喇叭输入包含大量音板振动信息的信号,这里指的是采样音源提供的信号,里面包含的,采样出来的音板振动信号又让实体音板再放大一遍......这样会产生“床上叠床,屋上架屋”的非正常叠加效应,反而容易失真。此时,使用建模音源的信号,提供给加振喇叭,应该效果会更好一些。
8)不能把发声全部依赖于实体音板,还要在琴体恰当的位置,安装恰当参数和个数的,发出恰当声音的扬声器。也许有人会跳出来抬杠了:“原声钢琴不就是音板发声么?喇叭味我受不了......”对啊,踏板动作噪音,击键动作噪音,释键动作噪音......这些声音都不是直接从音板发出来的。而且,从物理规律来讲,也千万不要把这块音板和原声钢琴的音板完全等同。这块音板起到补充声音,增强真实感的作用,也没必要把它过分神化。比如,原声钢琴的琴盖打开,或立式钢琴的上门板装有导音孔,部分琴音的传播方向就变成了近距离直达,而不是单纯从音板发出,经过地面和墙壁的多次发射,再传到人耳。况且,在舞台上,把琴盖打开也是常规动作。能理解这个的,也就明白了琴体安装扬声器的必要性了。
估计我心目中理想的跨界钢琴,应该是属于家用型的。如果作为舞台型,就要有整套的木头键盘和原装或改良击弦机在里面,会显得很大,很重,有违于舞台电钢琴极致便携的初衷。况且,舞台电钢琴通常用于乐队,少见于古典音乐场合,通常不设喇叭。舞台电钢琴的进化方向是以声音和功能为核心,以齐全的输出输入端口为必备要素,以轻便为卖点。对于手感,反倒觉得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不那么讲究,如果因为讲究而大大增加了琴身重量,那也是得不偿失,挺劝退的。
作为一分钱一分货的恒古商道,固然没错。放到钢琴这头,作为极致演奏体验的大三角钢琴,其实是用银子和占地面积堆出来的,这是物理规律,无人可破。非得要那么设计的击弦机系统,那么长的琴弦,那么大的音板面积,还有别的一大堆特别设计,才能出那种声音,才能有那种弹奏体验。现在跨界钢琴在保留键盘和击弦机构的前提下,取消了最占地的琴弦,顺便也取消了笨重的铁架,未来的主流方向也许是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音板,这个有点儿把普通电钢琴和原声钢琴这两头的好处都捞了的感觉,而且成本效能比突出。掏钱买东西,性价比是王道,买Piano也一样。
我并不是说跨界钢琴适于每一个弹奏钢琴的人。而是,对于购置成本有限,家居面积有限,想在维护保养方面省心,需要非常规时段练琴,有高质量录音需求,对钢琴演奏体验有较高要求者,跨界钢琴可以作为一个选项而已,千万别想多了。作为我自己,我的朋友每买一台普通电钢琴或跨界钢琴,我就失去一个钢琴调修的客户,我~还亏了耶......
我理解,对于那些花了不少钱,买了不上不下的原声钢琴的,会对于带“电”的钢琴心怀芥蒂。而事实上,它们在相对低价的情况下,达到了很不错的演奏体验,还有很多原声钢琴无法达到的各种便利......心里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严重一点的会心态失衡,好像自己被收“智商税”了。
这完全可以理解,我认为每一个使用钢琴(不论是原声还是带“电”的)者,都应该明白,或想办法搞清楚自己使用的琴,到底处于品质梯队的哪一个层级。同时,也需要明白从中端开始,原声钢琴越贵,性价比越低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在侧面说明了原声钢琴在提升品质方面的“边际效应”,真是有一个性价比的“天花板”的。哪怕不惜工本地投入,所得的提升也不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原声钢琴存世数百年,想在其设计,材料和工艺上有所提升和付诸努力的人,包括工匠,技师和大师,古往今来多如牛毛,不知凡几。但是,现代钢琴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大约于一个世纪前已经趋于定型,之后的改进和改良,多限于局部细节的小打小闹,或某些现代材料对木料小零件的替换,鲜见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大动作”,并且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还有,带“电”的钢琴,我们也要明白,以目前的研发水平和制造水平,哪些原声钢琴的要素已经做到或接近做到,哪些原声钢琴的要素还有距离甚至相差甚远。
如果属于之前的知识结构未更新,还没有了解到现在叫Piano的东西,正在经历着一场日新月异的进化,那就尝试补补功课,总有搞明白的一天,到时再决定买啥也不晚。我所鄙视的是“端着明白装糊涂”的那一类人,明知道质量低劣或年久失修的原声钢琴很耽误事儿,却因为自身已经和原声钢琴带来的各种利益深度捆绑,怕话语权旁落,无视社会发展潮流,做出了各种“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嘴巴”之举......说句不好听的,就像养牛的人,恨不得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牛车。
总之,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原声钢琴,没那个价位,或没那个占地面积,也就只能达到这样的声音效果和弹奏体验,谁也别想吃谁的豆腐,占谁的便宜,这些是符合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带“电”的钢琴的加入,是试图在低价位,低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达到近似的弹奏体验和乐趣。我从来没说过两者能完全等同。现在的情况下,是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对于消费者而言,无非是多了几样购买的选择而已。况且,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过来的,所以在购琴方面,我建议大家要对“成本能效比”做一番仔细的思量与权衡。这关没过好的话,以后可能会闪出“想吃后悔药”的念头。所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功课,确实没啥坏处。
(全文完)-----------------------------------------------------------
如有进一步的咨询需求,请微信扫码,加入以下我的知识星球,保证和你的需求精准对接,星主我会有问必答,百问不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