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神岳,为什么是它?

    公元696年1月,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从神都洛阳出发,登临中岳嵩山。
    举办登基以来

    最重要的一次祭祀大典——封禅。

    中岳嵩山,也被她改名“神岳”。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封禅首选泰山。
    为何武则天特立独行,
    偏偏选择在嵩山举办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动呢?

    点击放大观看→嵩山旅游资源:中国现有最古老的汉代礼制建筑——汉三阙、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筑——观星台等

    1. “五世同堂”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相辅相成。
    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岳方位与之相对应。
    嵩山,古称“外方”、“嵩高”。
    位于古代中原腹地,今河南境内。
    东依郑州,西望洛阳,南临颖水,北接黄河。
    嵩山,居五岳之中。

    嵩山山脉地势图,该图方位为上西下东

    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发育下,

    陕西与河南交界处,

    形成了三条支脉。

    北为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

    而嵩山源自于伏牛山一系。

    提及嵩山,
    大众也许会默认为如今的嵩山少林风景区。
    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而言,
    嵩山是一条延绵东西450平方公里的山脉。
    嵩山景区2021年1月26日热力图。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各景点人群分布、密度和变化趋势。来源:嵩山景区官网
    在巩义境内,
    形成了西窄东宽的“嵩山大峡谷”,
    在新密境内,鸟语花香,
    在登封境内,香火鼎盛。
    嵩山被誉为地质学百科全书,
    清晰地反映了多次地质构造活动的遗迹,
    几乎包括了中原地区所有岩石和地层类型,
    时间跨度达30多亿年。
    从嵩山七十二峰中,可以发现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
    其陡峭的崖壁上常有上下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剖面,
    这就是造山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
    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
    嵩山仍为一片泽国。
    时光轮回,岁月流转。
    23亿年前,在“嵩阳运动”中,
    那块日后将化身为嵩山的巨大岩体,诞生于世间。
    在风雪的肆虐下,这块岩体逐渐成长。
    历经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
    5亿年前的“少林运动”,
    逐渐形成了山脉。
    再经后来的“燕山运动”的洗礼,
    终于造就了这座岩石本体“五世同堂”的中岳嵩山。
    走进嵩山,抬眼望去。
    山崖间峭壁似剑,颇具华山之险。
    怪石嶙峋的山峰,兼有泰山之峻。
    嵩山在亿万年时光中等待有缘人,
    也许是因此倍感寂寞,
    在久远的年月中,嵩山主体又倚着颍河,
    造化出了一东一西两座山峰,
    后世名曰:太室山、少室山。

    2.太室与少室

    狭义上的嵩山,划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大部分。
    两山之中,各包含36座山峰。
    素有“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之称。
    (1)太室山
    在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
    矗立有一块高约10米、围粗50米的巨石,
    名曰启母石,
    它是太室山名字起源的由来。
    相传,上古时期,大禹为治水幻化成黑熊。
    某次,怀有身孕的妻子涂山氏送饭给大禹,
    被黑熊身影所吓,变成了一块石头。
    而后,这块石头诞下了大禹的儿子“启”。
    启母石北面裂下一块,紧靠大石平铺在地,
    传说中启就是从这裂缝中蹦出来的。
    后来,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为纪念自己的母亲,
    他将当年的出生地起名为太室山(室:古义妻子)
    大禹变熊、涂山化石、石头蹦子,
    这些在今天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
    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治水英雄大禹一家的尊崇。
    实际上,启母石的来历并不神秘。
    经过地质学家考证,
    它只是嵩山千千万万块石英岩中的一块,
    于18亿年前在一场地壳运动中滚落下来,
    因耐风化侵蚀,才能屹立至今。
    启母石不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嵩山地质史的标本。
    太室山共有36峰,
    包括峻极峰、河带峰、玄龟峰等。
    在崇山峻岭间,
    一抹斜阳,划破天际。
    两峰之间,百尺飞练倾泄而下。
    崖壁陡峭,渐次而下,
    溪水潺潺,聚水成潭。
    尔后,山间烟雾缭绕,
    隐隐可见远处山峦如海市蜃楼。
    作为传说中夏朝开创者启的诞生地,
    太室山在古代得到帝王推崇。
    早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首次游历嵩山即前往谒见启母石,
    并下令在石前修建启母庙,以表彰涂山氏的功绩。
    历经千年沧桑,
    启母庙遗迹荡然无存。
    不过,启母庙前那块残缺不全的巨阙,
    却向世间证明了它曾经存在。
    这块巨阙名为“启母阙”,为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
    太室阙右阙。作者:Siyuwj 协议:CC BY-SA 4.0 太室阙坐北面南,分东、西两阙,中间距离6.75米。阙高3.965米,每阙由连在一体的母阙和子阙构成,子阙在母阙外侧,个头较低,全部为石结构,分别由台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一共2层,高0.59米,由素面石条砌成。各面雕饰有鸡、兔、鸟、鱼、吉祥羊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亭阁、铺首衔环、车马出行、杂技表演等画像。
    作为启母庙神道入口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它与另外两块石阙太室阙和少室阙,
    统称“中岳汉三阙”,流芳千古。
    中岳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祠庙阙,
    阙体上的图像跨越时间隧道,
    表现汉朝人精湛的雕刻技术,
    代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以为,天地之间,“中”为至尊。
    而曾为夏朝王畿之地的嵩山,
    必然与中心脱离不了干系。
    《史记》曾言:“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因而,太室山上也就有了祭祀中岳山神的中岳庙。
    中岳庙在太室阙后的黄盖峰下,
    是武则天封禅,祭祀山神的地方。
    这是级别最高的礼制建筑群,
    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
    穿过通向中岳庙主殿的峻极门,
    甬道两旁为东、西、南、北四岳殿,
    它们就像两班殿臣围绕皇帝排列开来。
    因此,似乎不难想象,
    武则天为何放弃泰山封禅而择此地为自己执政正名。
    封禅大典开始了,一切都很顺利。
    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皇,
    武则天的伟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嵩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古以来奠定的山岳地位,
    给了她革故鼎新的最好“借口”,
    既可以宣示她至尊的权力,又可避免因封禅泰山,
    而授予世人谋朝篡位的口实。
    之后,武则天改元“万岁登封”,
    将嵩山南麓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
    这两个地名沿用至今,今登封市东南仍有告成镇。
    武则天统治下的武周,
    随着女皇的离世而匆匆宣告终结。
    但属于嵩山的传奇,还在继续。
    在武则天后,经过唐玄宗、清高宗等历代帝王扩建修缮,
    中岳庙终于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2)少室山
    在太室山以西十公里处,为嵩山的另一部分少室山。
    与太室山一样,少室山的来源传说亦与大禹有关。
    相传,涂山氏之妹后来嫁给了大禹,并到此隐居。
    故而与太室相对的这座山,被命名为少室山。
    少室山同样拥有36峰,
    包括朝岳峰、望洛峰、太阳峰等。
    宋朝许安仁有诗云:
    “安得云间跨白鹤,下看三十六青峰。”
    相比于太室山平缓如卧的山体,
    少室山显得更加挺拔峻秀,多姿多彩。
    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
    状如千叶舒莲。
    在诸峰间,峰峦参差,峡谷纵横。
    石头多彩,高耸如柱。
    形如宝剑,卓立于地。
    山石壁立,宛如城墙。

    夕阳西下,恍如人间仙境。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
    嵩山是武林第一大派少林寺的发祥地。
    现实中也的确如此。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年间,
    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他尊敬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
    所谓少林,即少室山之林也。
    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与五乳峰之间的一块平地上,
    铲林破土,依山建寺,山门前的少室溪为颍水之源。
    不过,与金庸笔下的少林寺相比,
    现实中,
    早期的少林寺没有经常参加天下武林大会、联络各路英豪,
    而是更注重于“解禅”文化的发展。
    从跋陀推广佛教义学,
    到达摩西渡宣扬“大乘佛教”、参悟“东土禅宗”,
    莫不如是。
    少林寺西边有座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
    为北宋宣和年间纪念达摩祖师所建。
    面壁是佛门修行中的一种,
    当年,达摩祖师就曾在嵩山中面壁修行,
    整整坐了九年。
    这座初祖庵更是了不得,
    大殿全部用八角石承重,
    采用北宋官方建筑标准的《营造法式》修建,
    历经近千年不倒,是河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或许是为了锻炼久坐念经的身躯,
    少林寺的僧人们才结合了日常所需,
    不断摸索、融汇贯通,
    终究形成了金庸老先生笔下那变幻莫测的少林武术。
    因此,少林武术应运而生并非源于御敌防身,
    而是强身健体,参悟佛法。
    不过,
    在保家卫国、还天下太平的宏愿下,
    少林僧人到底还是出了山门,
    化身武僧参与到天下一统、驱除倭寇的战争中,
    且“多著死功”,少林威名由此长存天下。

    3.三教荟萃

    北魏孝文帝为了僧人跋陀修建少林寺。
    但在当时,嵩山已是三教遍布,且纷争不断。
    孝文帝亲临嵩山考察后,召三教首领说:
    ”东部的中岳庙创建最久,
    且为寇天师之道场,应居道教;
    中部自古乃儒家祭天之圣地,应居儒家;
    释教乃西来之教,佛在西方,应居释教。”
    从此,三教和睦相处。
    嵩山,是儒、释、道三家公认发源之山,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实属罕见。
    (1)佛教
    虽说千年少林,
    为嵩山佛学文化增添了不少底蕴。
    但早在少林寺建寺前,
    佛教奥义已在嵩山诸峰间传扬400多年。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
    在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落成三年后,
    法王寺即屹立在太室山中。
    照《说嵩》书中记载,
    修建此寺是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佛教徒。
    因而,法王寺也是中国佛教源头之一。
    由于法王寺背靠太室山,
    两边峻岭,相对耸峙,形似龙门架。
    据说,每逢中秋佳节夜晚,
    一轮银盘似的皓月,从这半圆形的门洞中徐徐升起,
    不偏不倚,正处在这两峰当中,
    好似玉镜嵌于架中。
    如今,在寺中,
    那座始建于八世纪前期的盛唐佛塔,
    依旧挺拔于山间,
    像在诉说着它与法王寺间千百年的无声陪伴。
    在法王寺西南方向,
    一座名为嵩岳寺的佛寺同样屹立了千年。
    这里原为北魏皇室的行宫。
    中国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战乱不断、群雄并起的时代。
    在那个分裂的时代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许成了上至王公贵族、
    下到黎民百姓心中唯一的宁静。
    故而,离宫终成古刹。
    但与以武术闻名天下的千年古刹少林寺相比,
    嵩岳寺历经千年风雨,似乎静谧了许多。
    岁月给嵩岳寺留下了一座河南古代“大玉米”嵩岳寺塔,
    2010年,
    寺塔被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为世人瞩目。
    除此之外,
    在嵩山,还有永泰寺、会善寺等古刹熠熠生辉,
    继续谱写着历久弥新的佛教奥义。
    (2)道教
    中国的道教,习惯于将名山大川称为洞天。
    在道教的七十二洞天的体系中,
    嵩山位居第六洞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
    道教何时传入嵩山,已难考证。
    据《说嵩》记载,
    早在汉末,正一道祖师爷张道陵便来到嵩山传播道教理念。
    其后,如左慈、鲍靓、寇谦之等著名道士
    也选择嵩山作为他们长期修道的场所。
    随着天下渐趋统一。
    进入隋唐时期,道教在嵩山蓬勃发展,逐渐鼎盛。
    这一时期,一大批著名道士如潘师正、李筌等到此修道,
    并意外发现了《黄帝阴符经》。
    在李筌的钻研下,原本深奥难懂的《黄帝阴符经》,
    变成了一套“集神仙抱一之道”、
    “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于一体的养生类书籍。
    及至宋代,道教在嵩山发展至顶峰。
    始建于汉武帝时代的万岁观也被提升为崇福宫。
    董道绅、丘处机等均曾在这里传教栖身。
    另外,崇福宫的香火鼎盛
    也吸引了大宋最有文化的一批名臣大儒云集于此,传道解惑。
    (3)儒学
    与早期即发展起来的佛、道教不同,
    嵩山作为儒学传播重要场所的地位始于宋代。
    宋代儒学大家为迎合时代需要,
    基于传统儒学基础,
    提出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当时,儒学传播的重要方式便是以私人创办为主,
    集教学、研究、收藏于一体的书院教学。
    于是,作为古代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
    嵩阳书院闻名天下,成为儒家圣地。
    嵩阳书院,与湖南岳麓山的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学院,
    并称宋代四大书院,是宋明理学的教育中心之一。
    当年,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名儒大家均在此汇聚桃李,
    “二程”程颢、程颐更是为嵩阳书院打响了金字招牌。
    据载,嵩阳书院原为隋唐时期的嵩阳观。
    直到五代后周时期,这里才最终褪去宗教色彩。
    从养生炼丹到广邀名师、著书立说。
    嵩阳书院中,
    那两株千年古柏便成了这一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相传,院内原植有柏树三棵。
    当年汉武帝巡幸嵩山时,
    行至此处,见一棵柏树参天,随即封其为大将军。
    而后见到更大的那棵时,
    只好将错就错,将其封为二将军。
    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曾作诗赞曰:
    “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
    如今,“大将军”老态龙钟、树干斑驳,宛如大伞。
    “二将军”生机旺盛,虬枝挺拔,但树干下部已糟朽洞穿。
    独不见“三将军”踪影。
    随着时光的打磨,
    嵩阳书院教书育人的作用已逐渐失去,
    留存于世间记载的,
    是曾经在这一方院落内发生的关乎嵩山,
    乃至中国文脉发展的重大事件。
    嵩山在儒释道之外,
    还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元代,搞水利出身的郭守敬受命调整历法,
    他发现,当时的天文仪器都已陈旧,测量结果很不靠谱。
    为了完成这一国家天文工程,郭守敬建议在各地修建二十七个观测台,
    “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
    其中,最重要的中心测绘台由郭守敬亲自督造,
    他来到嵩山考察,在登封修建了一座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观星台,
    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天文台。
    郭守敬团队日夜测算,
    制订出了此后360多年通行的《授时历》,
    并推算出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
    这个700多年前中国人测量出来的结果,
    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
    很多时候,
    人们常常主观地以为地理方位便是五岳最初定位的标准,
    其实不然。
    从儒、释、道三家的发展,乃至皇帝封禅、天文历法,
    无一不证明了在地理方位之外,
    文明的起源、发展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在武则天封禅嵩山的一千多年后,
    “宝藏男孩”乾隆皇帝也来到嵩山,他说出五个字:
    “太、少(太室山、少室山)无穷奥!”
    中原地理35亿年演变史,
    都可在这里找到痕迹,
    华夏文明起源与传承,
    都可在这里找到精神图腾。
    这块宝地,居天下之中,
    且看中岳嵩山,无穷奥妙。

    参考文献

    1.迪恩:《三山五岳》,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张翼、洪国良:《嵩山》,中华地图学社,2007

    3.刘恪、苗梅玲:《嵩山佛道儒》,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4.吕红军、白人言:《嵩山,信仰的争夺战》,中华遗产2014年第12期

    5.纪录片《嵩山秘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