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祐公墓志
余炳松
2015年5月,村头镇小溪边村(原名金水乡芳山村)村民余仕君从常山追购来一块长方形石碑,额曰“副使余公墓志”(以下简称祐公墓志)。碑宽2.32米、高0.83米、厚0.06米(中间墓志部分宽1米、高0.48米),重达400多斤。表面呈淡青色,左右刻有隔线和装饰图案,上方没盖头(可能被掀掉),下方粗隔线下起云头,看上去粗犷、气派、庄重。墓志铭文镌刻细腻,笔划龙飞凤舞,密密麻麻,没有标点符号。除了题额“副使余公墓志”六个大字为横刻阴文楷书,其余皆为竖刻阴文行草。自右至左40行,每行22字,全文约976字。年深月久,字迹模糊,风化、破损十分严重。经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勉强认得出95%光景,至少留下15个“x”和3个“?”,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正文开头阐明墓主余天祐的祖籍家史、性格特征及生平业迹,文字简炼,平铺直叙,不具宣耀意;中间是墓主退休后乐善好施教育后人的言行,以及兴旺发达的子孙后代;最后是嗣孙们立碑撰志缘由、时间和书写、镌刻者。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离开现在(2016年)已经579年了。
翻阅《芳山余氏宗谱》得知,芳山始祖余查(左金旁。字经臣,又名绾)有5个儿子,依次为文中、文佐、文巽、文郭、文彬。老大迁往安徽淮南、老五迁往淳安梓桐源,老二、老三舍不得离开家乡跟随父母居住开化金水芳山,老四移居本乡孔墅湾(今孔山村)。余玠是老三文巽公的第七代裔孙,余天祐是老四文郭公的第十二代裔孙。从碑文可以看出,天祐公一脉,子孙繁昌,人财两旺,除出嫁的7位女性和不知名儿的旁系外甥外,碑上有名有姓的嫡系后裔有孝男2人、孙男5人、曾孙男6人……
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余伯英(玠公五世孙、文巽公十二世孙、查公十三世孙)因开国勋授衢州府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长);余天祐(文郭公十二世孙、查公十三世孙)因剿贼功封为衢州府副使(相当于现在衢州军分区副司令员)。他俩不仅是同朝同府同时代为官的文武搭挡,而且是年龄相近、意气相投的同宗同辈人(注:当时同籍不同乡,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前者来自成都府余家庄,后者来自金水乡孔墅湾)。论血缘关系是芳山余氏一脉相传的第十三代叔伯兄弟,官场上公事公办,理当分主次,私下里血浓于水,是亲情,完全可以称兄道弟平起平坐。祐公第三世、查公第十五世孙余芹,从迪功郎任上衣锦还乡后,为“勒石纪先志”,率领一大群孝子贤孙为劳苦功高的亲爷爷整修坟墓、树碑立传,亲自起草近千字的《祐公墓志》,并请书法高手徐俊书写、石工黄得远镌刻。经仔细核实,《祐公墓志》上所涉及的有关内容,与《芳山余氏宗谱》上记载的世系内容完全一致,可见言语不虚,它的依据就是自家宗谱。该墓志的重见天日,是偶然的发现,也是天理昭昭历史的恩赐,为考查余玠籍里提供了一份强有力的实物证据。它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南宋名将、西壁守帅余玠(字义夫,号樵隐)的籍里,确确实实是在浙江省衢州府开化县芳山村。
《祐公墓志》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多处破损脱节,整理难度很大,老朽先按余仕君提供的手机照片抄录、点校,后赴现场与实物仔细核对订正,只因老眼昏花神智有限,难免力不从心出现差错。不过,请诸位放心,开头第二句“在宋有樵隐,为蜀制置,居邑之芳山”十四个字是字迹清晰准确无误的。制置即制置使,是余玠在四川的官职名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应常山县令郑安之请,升开化场为开化县,这里的“邑”当然是指开化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