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七 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初探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七

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初探

张树栋

一、引  言

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的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因发明活字印刷的意义重大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有关毕昇生平、业绩的史料极其匮乏,或者说,有关毕昇的情况除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中的那段记载之外,别无痕迹可寻。致使关于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研究和论述,皆处在猜测之中,均无实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研究陷入绝境。从以往的研究和沈括著《梦溪笔谈》的有关记载中,完全可以理出一条线索,尤其是可以结合近年来湖北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及其相关文物,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符合逻辑的推理功夫,进而得出更合于客观实际、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结论。

仔细分析各家对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论述,不难看出,在如下几个问题上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这就是:

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够发明活字印刷的人,必是长期从事雕版印刷业的人,甚至毕昇本人就是雕版印书的工匠。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必在当时雕版印刷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这一地区社会对印刷这一工艺技术有着广泛的需求,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沈括如此详实、具体地记载、描述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说明沈括或其子侄(群从)与毕昇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笔者认为:上述三点,是研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不可偏废的基本条件。

二、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研究上的误区

学术研究,难免误入误区,一旦进入误区,势必争论不休,难以自拔。就拿当前有关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研究来说,毕昇其人和其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可能同为一地,也可能不在一地,不能混为一谈。把它混为一谈,势必出现一些于探寻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争论。笔者认为,“因毕昇故里在英山,而断定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也必在英山”,或者“以英山历史上不具备发明活字印刷条件,沈括也未曾到过英山为由,从而断定毕昇故里不在英山”的观点都未必见妥。因为人是可以流动的。历史上,譬如毕昇所在的宋朝,有不少刻工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尤其是当时的刻书中心城市都集中了不少来自外地的优良刻工。张秀民先生在其《略论宋代的刻工》一文中明确指出:“宋刻工不只在原籍镂板,能工巧匠往往被请到外路刊书。…. …绍兴十六年淮南转运司刊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分一半在舒州(今安庆)刻,内有蕲州周亮,建州叶浚、杨通,福州郑英,泸州李盛等。汇集了淮南西路、福建路等刻工。不幸同一天为雷电击毙。可知当时刻工流动性很大”。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宋代刻工流动性很大,既然蕲州周亮可以到舒州去刻《太平圣惠方》,那么同是蕲州人(按:蕲州古辖英山)的毕昇自然也可以走出英山,到外地谋生,从事刻书并发明了活字印刷。因此,研究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只能走出“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个误区,才能深入地研究下去,进而逐渐贴近历史的真实。

三、英山是毕昇故里似可确认

英山是不是毕昇故里,关键在于英山发现的那方“毕昇墓碑”能为此提供多少和何种程度的证据。对此,笔者认为:在没有发现更为确切的、足以否定英山毕昇即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的文物和文献证据之前,把英山毕昇认定为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是适宜的。理由是:

1、英山毕昇墓碑上的“毕昇”二字,与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不仅同名同姓,而且音同字同,在人口虽多但姓氏亦众,毕姓又是小姓的北宋,同名同姓的可能性非常小。张秀民先生在为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撰写的论文《略论宋代的刻工》中明确指出:“宋刻工姓氏可考者,约有161姓,以王、陈、李、张、刘姓为最多。王姓刻工约80人,陈、李、张、刘姓各约60人左右。其它各姓或10人,或数十人左右。稀姓仅一、二人”。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张老先生提供的数据是包括北、南两宋在内的,仅161姓可考的刻工,毕姓很可能不在其中。即使在这161姓之中,毕姓也是稀姓,最多也不过一、二人。会有重名重姓的可能吗?何况英山毕昇与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的卒年亦同呢?

2、判明英山毕昇是不是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毕昇碑上那行年款。目睹过毕昇碑文的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文章,几乎都说这行年款为“皇口四年二月初七日”。据此,则此碑非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莫属。因此碑已经专家鉴定为宋碑,且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一级文物。退一步讲,即使此碑为宋元时期物,也因元代“皇庆”纪年仅二年,而毕昇碑上的年款“四”字明晰可辨,元碑亦可排除。排除元,则必为宋。宋皇祐四年恰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数年,且与以往胡道静等专家学者对毕昇卒年的考证、判断相符。

3、1993年10月,在湖北英山召开了由数位著名考古专家参加的鉴定会。会议以毕昇碑的形制、花纹、结构和碑文为依据,毕文忠墓碑等文物资料为旁证,认定英山县草盘地确系毕昇故里,毕昇墓碑立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墓主即我国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笔者尊重专家们的鉴定,认为专家们的意见是可信的。

四、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在杭州

前已述及,将毕昇籍贯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地点混为一谈是不可取的。毕昇故里是英山,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可能在英山,也可能不在英山。以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和沈括《梦溪笔谈》上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载为据,结合胡道静、李希泌、张秀民、廖公弦、项弋平、曹之等学者的考评和判断,笔者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很可能是在杭州。理由是:

1、毕昇生在英山,从业他乡,死于任所。这有碑文为证。毕昇碑的中间阳刻两行大字:

故先考毕昇神主   墓

故先妣李氏妙音

碑文中的“毕昇神主”,表明此墓是用毕昇的灵牌,与其妻李氏妙音同穴而葬的“招魂葬”。招魂葬是中国古代习用的一种葬礼,流行至今。用于夫妻死于异地,尸骨不能合葬,各以灵牌代之。对神主一词的解释,各辞书基本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最为简单、明了,为“旧时写着死人名字的狭长的小木牌,是供奉和祭祀的对象”。毕昇碑碑文本身提供的毕昇死于外地的证据应该说是确凿的。而这个外地自然是一个雕版印刷发达之地。

2、活字印刷的发明,必出在雕版印刷发达之地。北宋时期,雕版印刷中心有杭州、益州、汴京、福建等地,其中以杭州为最,五代次之。杭州偏安一隅,免遭战乱,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事业都相当发达。北方的能工巧匠为避战祸,纷纷南迁,致使杭州的刻书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就连当时北宋首都汴梁国子监校订的《九经注疏》、《十七史》,以及重要的学书、医书、算书等,也要送到杭州刻版。宋代叶梦得曾说:“天下刻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也说:“宋刻本,就地方而言,杭州刻得最精,蜀本次之,建刻最下。那些所谓的国学监本,绝大部分是杭州刻的”。显然,杭州具备活字印刷发明的条件。

3、杭州是沈括的祖居之地,是沈括及其子侄结识毕昇机会最多、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尤其是毕昇逝世之后时,恰是沈括因父丧而居于杭州长达三年之时。此时的沈括年已21岁,自幼喜爱科学而又聪颖过人、学识渊博的沈括,恐怕不大可能放过结识毕昇、了解和记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一机会的。退一步讲,既使沈括没有直接结识毕昇,“至今保藏”着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工具、材料的“群从”,与毕昇结识可能性最大的地点,也是他们的祖居之地——杭州。

4、迄今,对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说法大约有益州、建安、汴京、蕲州、杭州等5种。其中,认为在杭州的人最多。著名科技史家胡道静于1957年撰文《活字版发明者毕昇卒年及地点试探》,阐述他多年研究成果,认为毕昇籍贯(按:实指活字印刷发明地点)在杭州,死于皇祐年间(公元1051年前后);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以沈括祖居杭州为据,认为毕昇是杭州一代人;电影《毕昇》作者、贵州作协副主席廖公弦,为编写剧本,苦心探索,得出毕昇是杭州人的结论;电影《毕昇》导演于得水,跑遍全国13个城市进行考察,最后认定毕昇是杭州人,故影片场景多是杭州西湖;而最后公映的《毕昇》电影,则以“生在穷乡僻壤的毕昇,来到繁华的钱塘… ….”以作交代;李希泌、蔡景峰等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中有关毕昇部分,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在杭州。此外,北京大学的宿白教授、《宋代杭州的刻书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的作者项弋平、武汉大学教授曹之等学者,也都认为毕昇是杭州人。如此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是杭州,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毕昇从业杭州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五、结  语

对笔者本文所持观点,可作如下归纳:

1、1993年10月中旬,湖北省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在英山县作历时四天的实地考察,并作出鉴定。鉴定认为“英山县草盘地确系毕昇故里,毕昇墓碑立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墓主即我国北宋活字发明家毕昇”。笔者尊重专家们的正式鉴定,认为专家们的鉴定意见是可信的。需要指出的是,专家们的鉴定意见,只是确认英山是毕昇故里,并未提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地点问题。

2、迄今所有对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的论述,虽均无实据,但认为是杭州的占绝大多数,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胡道静、张秀民等专家皆以治学严谨著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毕昇从业杭州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3、以往有关毕昇籍贯的论述,多将毕昇籍贯与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混为一谈。客观上,毕昇可以在原籍就业,也可到外地谋生。碑文“毕昇神主”四字是毕昇死于他乡的证据。因此,无论因毕昇故里在英山而视其发明活字印刷也必在英山,还是英山不具备发明活字印刷条件、沈括也没到过英山,而断定英山不是毕昇故里,都是不可取的。

4、杭州是北宋刻书中心,其发达、繁荣程度远胜于益州和汴京,更非蕲州可比。而更重要的是沈括祖居杭州,且于父丧期间在杭州服丧3年,,具有与毕昇直接接触的可能性。退一步讲,既使沈括与毕昇没有直接联系,其居于祖居之地的子侄们必与毕昇有直接交往,非此难以解释毕昇之遗物由沈括之“群从”保藏,且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又如此缜密、详实。据此,笔者认为:

毕昇故里在英山,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是杭州,亦或发明在原籍,完善推行在杭州。毕昇于北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在杭州逝世后,其子孙于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在原籍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为毕昇立了现存的这方招魂葬墓碑。

主观见解,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教。

按:本文系提交1995年在湖北英山召开的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刘杲、全国著名考古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参加的高级别“毕昇墓碑研讨会”的论文。刊载在《毕昇研究文集》中。

作者单位: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