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春天在哪里》,作文方法在哪里?嘀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
文/陆生作
儿歌《嘀哩嘀哩》又名《春天在哪里》,“获全国1976年至1981年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比赛优秀奖及1994年百歌颂中华歌曲奖”。词作者是当代作家、诗人李望安先生。
每每读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就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已入魔。在这经典的歌词背后,有什么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吗?想来必是有的!一个好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后,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即使是一个有明显缺点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好作品”,反面教材哪。学习,不仅要正面,还要侧面,也要反面。
来读一读《嘀哩嘀哩》,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虽然很难做到,因为总要唱起来,但还是试试吧。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滴哩滴哩哩……”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滴哩滴哩哩……”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滴哩滴哩哩……”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读和唱是不一样的。读完了,讲几点有助于写作的想法:
【1】反复。一遍又一遍,就是反复,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写作文当然要用到修辞手法。“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些都在反复,反复有强调的作用,但在这里,还可以把它看作一篇作文的结构。也就是说,借助反复,是可以拿来构思作文的。或者称之为“段落的排比”、“排比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是极容易仿写的。比如: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一首小诗就出来了。
【2】总分总。“青翠的山林里”(总),红花、绿草、黄鹂(分),“青翠的山林里”(总)。总分总结构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分出“总分”“分总”,也是常常要用到的。这不仅是一个作文结构,更是一种表述的逻辑。“总”是归纳,是观点,是本质;“分”是内容,是证据,是现象;“总”与“分”之间,“总”统领“分”,“分”证明“总”。红花、绿草、黄鹂证明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分”之中,为什么选红花、绿草、黄鹂?这涉及到景物的选择,春天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但作者就选了这三样,选材要选有特点的,它们有浓浓春天的气息。虽然夏天也有红花、绿草、黄鹂,但是在寂寞沉闷的冬雪过后,花的红,草的绿,黄鹂的声音,是多么刺激人的视听。所以,有了黄鹂,这三段文字便声色俱全,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舒服的视听享受。
黄 鹂
【3】视角。我们发现红花、绿草、黄鹂是重复使用的,一在山林里,一在倒影里,一在眼睛里,这便是由三个角度来观物。写同一样事物,换三个不同的视角去写,有层次,也丰富,是个好结构。比如写“我的妈妈”,“我”眼中的妈妈,邻居眼中的妈妈,同事眼中的妈妈,就有了三个不同的视角。这里边是“一生多”“多合一”的关系。
光“春天在哪湖水的倒影里”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它不正面讲,而是借助倒影,像我们开车的时候看一眼后视镜的感觉。它与其他两段相同的内容在叙述上有了变化,同时也暗写出了春天来了,冰化水,清澈。
【4】人与物。王国维讲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管“有我”“无我”,文字背后总有一个人在。这首儿歌是欢快的,它是“有我之境”,它有“会唱歌的小黄鹂”;它背后有一个人(叙述者)在找春天,三段话,不论山林、倒影、眼睛,其实都在他(叙述者)的眼睛里。从三段话的表面看,从山林,到倒影(湖是大地的眼睛),再到眼睛,从物到人了,由此联想到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应该说,《嘀哩嘀哩》与《只拣儿童多处行》精气神上是相似的。物背后有人,人眼中有物,人就是物,物也是人。
【5】语势。三段话,都是自问自答的结构。设了问题,就有语势,有驱动力,就要说出答案来,像一条产品流水线,内容自然流淌出来。整体上就很自然。
专门来整理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QQ群“左手作文法”(群号:258952919)里大家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蛮有劲道。韩金玲老师“凑了个热闹”,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一段结尾处都是“会唱歌的小黄鹂”?象征意义?——这个问题,也请你想想吧。
QQ群:左手作文法
群号:258952919
QQ群: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群号:52803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