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微童话课例(62),将自然现象赋予童话意义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关注

群文写作

同一写作触发点

不同视角,不同体裁

关注

家长写作班

不拔苗,但助长

做一个会写作的家长

关注

义乌市宗泽小学 陈姗姗


【课前思考】

这一次的微童话写的是“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让孩子去感受风,去写风?

说到风,我最先想到的是李峤的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因为前段时间孩子们正好背过,他们能理解风吹起了千尺浪,风吹斜了万竿竹。

说到风,我紧接着想到夏洛特·佐罗托夫的绘本——《风到哪儿去了》。绘本里小男孩儿问妈妈: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妈妈回答:风停下来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了,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

李峤的诗与绘本《风到哪儿去了》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风是有迹可循的。看到江面上的千尺浪,那是风吹起的。看到树在跳舞,那是风吹起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看得到的风:“飘动的裙摆,是风在和裙子捉迷藏;平铺在桌上的书本,淘气的风翻动了书页;【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咔嚓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几片树叶随风飘落;一阵风过,风躲在了女孩的长发间……”

所以,让孩子们写风,首先得让孩子们能“看”到风,感受到风,【化无形为有形,可感,很重要】然后再让他们想象开去,风在干什么。因此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问孩子们,看到过风吗?孩子们也许会回答没有,也许会回答有。紧接着,引出李峤的诗,绘本,通过其中对风的描述,让孩子们感受到,风是可以“看到”的。第三,让孩子们讨论,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风在哪里在干什么?第四,出示周晓波教授的微童话《捉迷藏》,出示前半段,让孩子们猜测,风躲在了哪儿,在做什么。在交流讨论后让孩子们续写。

【课堂实录】


一、 倾听风声:你看到过风吗?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沙沙沙、叽叽喳喳、轰隆隆、呼——呼……)

生:风!

师:真棒!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风吗?

杨景皓:风只要我们人跑起来就有风了。

师:那你看到过风吗?

杨景皓:看到过,风是透明的。

师:风是透明的,你怎么看得到呢?

杨景皓:我是感觉到的,很凉快。

师:谁看到过风啊?

黄思越:天气凉的时候,风就出来了。风是空气。

陈君涵:电风扇吹起来就有风。我自己听到了风。

郑威:我看到过风,不过不是普通的风,而是龙卷风。

师: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在生活中,风确实是能够“看到”的。李峤的古诗里就告诉了我们。(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在这首古诗里看到风了吗?

张睿:过江千尺浪。

董宇恒:风吹过的时候会有浪花。

顾博皓:风太大了,把竹子吹斜了。

师:是啊!风一吹,江河掀起了大浪。风吹到竹林里,竹子们东倒西歪。

二、 交流讨论:我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风

师:所以,虽然风,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生活中的物质,我们能够看到风。小朋友们,想想看,你还在哪儿看到过风?

吴欣语:嘴巴吹出来,手可以感觉到有风。

钱檀:吹风机吹头发的时候会有风冒出来。

龚浩:空调有冷风,有热风。

郑威:手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风。(手示意:扇风)

朱俞辰:火车开得快的时候有风。

张睿:蒲公英飞起来的时候有风。

董宇恒:风吹在我们头发上,头发会比较歪。

陈烁宇:地铁开得很快,地铁经过的时候有风。

陈君涵:风车有风。

郑焯宇:天上飞的东西,扇起来就有风了。

姜俊泽:风衣吹过,小草就会弯腰。

詹晨翊:落叶被风吹起来,有风。

傅彦翔:外面的风吹到教室里,教室里会很冷。

顾博皓:如果我们戴帽子,风太大的话,会把帽子吹掉。

师:是啊!风出现在任何地方,同学们讲得真棒!风有时候很淘气,很顽皮,它可爱跟小朋友玩啦!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 欣赏童话,续写风在做什么

出示微童话《捉迷藏》。

师:请你猜一猜,风躲在了哪里?

黄思越:风躲在空气里了。

董宇恒:风躲在空气里,看不见。

朱俞辰:风躲在吹风机里。

马子懿:风往北飞了。

陈泽瑞:风往花田里躲了。

黄严祺:风可能躲在小妹妹的头发里。

师:我们来看看,风躲在了哪里。(出示下半段)

师:真有意思啊!今天,我们也要来当小作家,来写一写。风躲在哪里了啊,躲着在干什么呢?小妹妹知道它了吗?

【教学反思】


这一篇相对于“火住在哪里”真的是好写多了。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是让我很意外的。一开始,我们在交流讨论“你看到过风吗”这个问题时,杨景皓说:风是透明的。黄思越说:风是空气。这里其实我可以拓展一点课外知识,跟孩子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风(风是由空气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大多数孩子都表示只感受到过风,听到过风的声音,没有看到过风。这个时候郑威举手了,他说他看到过风——龙卷风。到这儿,我觉得孩子们表现得都还蛮不错,他们跟着设计的问题在思考,在动脑筋。

紧接着,在出示李峤的诗后,告诉孩子们,风其实是可以看到之后,孩子们很聪明,马上就开始联想,他们看到过的风。所以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各种各样看到过的风。

在孩子们交流完后,我出示了《捉迷藏》,先让孩子们看这篇微童话的前半部分。接着让孩子们猜,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一部分,我教学比较快。课后感觉上得有些急了,其实可以慢慢拓展开,延伸开,多提问几个孩子,多追问,让孩子能够口述讲出这个微童话。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大概就提问了七八个孩子。孩子们仅仅是讲了,风在哪里,风在干什么。现在回想,这里如果我能追问多一些,风在哪里啊?小妹妹是怎么看到风的?风在做什么呢?最后小妹妹找到风了吗?这里教学的时间再久一些。我想孩子们创编的微童话会更丰富一些。但事实是,在七八个孩子讲完之后,我就让孩子们看这篇童话的后半段了。【微童话很短,情节可以放慢镜头,镜头一慢,就能捕捉到平时没注意的,往往多出新意来,多出细节来】课后,我感觉在看完后半段之后,也应该安排多一点的时间再让孩子们学着《捉迷藏》,编编自己的童话。还是太急了些,因为这节课,我有安排让孩子写。我知道他们也许会写得慢,所以就想多一点的时间给他们写。也确实来不及,孩子们来不及写而且写得也不清楚。所以最后孩子们交上来,其实也还是在我身边讲了一遍给我听。

不过我对这堂课也还是有感到挺满意的地方,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把看到的现象抽象化了,我觉得这一点就非常棒!比如:风吹过,小草动,姜俊泽认为是小草在弯腰。顾博皓认为淘气的风会把人的帽子吹掉。其他孩子虽然也讲到了许多看到的风,但是还没有像他俩一样把看到的现象抽象化。当然,这和我的引导也有关。当张睿回答,风一吹,蒲公英就飞起来了。孩子们关注到这个现象了,我其实可以引导他往这方面想,风爷爷一吹,告诉蒲公英们,秋天到了,你们可以去秋游啦!如果,这样的点拨再多一点,对于孩子们来说应该会更有帮助的。

每一次上这样的课,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遗憾。有时候很想一样的内容再去上一遍,我相信第二遍上,应该会更好一些。现在孩子们不会写,我想等他们再大一些,等到二年级,是可以把一些有趣的内容再上一遍。

微童话,是我想给孩子们上的。上一批的孩子六年级的时候,就给他们上过。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次的那篇,蜈蚣和飞蛾。还记得当时的想法,我希望孩子们看到蜈蚣和飞蛾,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蜈蚣和飞蛾,我希望他们能够想象开来,能够看到故事。现在这一批孩子也是。我希望他们会想象,希望他们能够充满童真童趣的看这个世界,真的会特别有趣。

【学生微童话】学生口述,教师记录


◆风跑到小妹妹的头上,风在笑,把小妹妹的一根头发给吹下来了。

小妹妹问头发:“风在哪里?”

头发说:“我不知道啊!”

风又笑了起来,把小妹妹的头给吹得痒痒的。小妹妹挠挠头发,把风给找到了。(詹智翔)

◆风躲在路上,淘气的风不小心把一辆自行车给吹到了。小妹妹跑到自行车边上,找到了风。(姜俊泽)

◆呆了好一会儿,没有听到风声,小妹妹就从墙后跳出来找风。可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风躲在帽子里,风想出来喘口气,谁知,太用力,把帽子吹飞了。小妹妹看见风移动的痕迹,赶快跑往现场。还来得及,小妹妹最后抓住了风。(张睿)

◆忽然小妹妹听见家里一声响,原来风躲在房顶上的烟囱里,把火吹灭了。小妹妹终于找到了风。(詹晨翊)

◆风躲在了小女孩的嘴巴里,小女孩一哈气,就找到了风。(吴欣语)

◆风躲在空调里呢,小妹妹来找风。小妹妹找了好久了,其实它在小妹妹家的空调里呢,小妹妹没有找到它呢。小妹妹找了好久,太热了,她去家里,打开空调,那时候,风就出来了!小妹妹现在知道了,原来风就躲在空调里。(李晓璐)

上一期


  1. 方志明:微童话课例(60),需要深度、智慧的追问和开发

  2. 俞赟:微童话课例(61),配上古诗,风在干什么

  3. 陆生作:一堂阅读写作课,一场免费讲座

  4. 8堂写作课:陆生作教你写聪明作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