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特辑//难忘那年中秋节
难忘那年中秋节
文/李同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又想起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度过的那个中秋节。
我九岁那年秋天,父亲送我们母子四人,从父亲工作所在地邯郸成安县,迁回故乡吴桥县前郭村生活。初回故乡,我们借住在邻居家的三间西屋。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们姐弟三人,入前郭村小学插班读书。一切安排就绪,父亲将返回成安工作单位。适逢中秋节将至,父亲决定在故乡度过中秋节再返回。我们都盼望着全家人能在故乡度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那时,刚安家落户,生活贫困,母亲为我们能跟村里孩子们一样安心读书感到欣慰。
中秋节那天,恰逢星期日。我们都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母亲早早从田里收工回来,忙着为我们做午饭。姐姐抱柴禾坐在锅灶前烧火。母亲动手和面,将早已准备好的各种食料,包出许多种豆包、菜包、枣糕、糖包、月饼等面食,应有尽有。好久没有吃过白面馍的我们,早就盼着掀锅大饱口福呢,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母亲见状,急忙提醒我们说:“傻孩子们慢点吃,别撑着了,大饱口福的还在后头呢。”我们不明白母亲的话,经母亲讲,我们才知道。原来在故乡一带,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中秋节期间,凡出嫁的闺女,不论老少,娘家人的父兄,一定备好果品前去探望。听到这一喜讯,我和弟弟盘算着,下午要去后郭村小路上接前来探望的姥爷。
吃过午饭,父亲唤我随他与伯父一起去看望大姑。我惦记着下午去后郭村小路上接姥爷的事,便催父亲快去快回。我从伯父家推起小车,并将伯父早已备好的果品盒扎好,飞快的向三公里外的孙庄赶去,远远的将伯父和父亲落在后边。在大姑家停留片刻,等伯父和父亲赶到,与大姑寒暄了几句,我又催促启程返回,推起小车向着回村的路,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中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一轮红日渐渐西沉。我和弟弟一起向着村后小路跑去,站在出村小桥上,等着姥爷的到来。一会儿,远远望见姥爷头戴草帽,嘴里叼着旱烟袋,推着独轮小车,车上载着一个紫檀色的方盒子,正匆匆赶来。我们迎着姥爷赶上去,接过姥爷的小车,很快赶回家中。
一进门,姥爷看到我们全家人都在,高兴的说道:“ 你们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第一次在家过中秋节,好好庆贺庆贺!” 姥爷说着,慢慢打开果品盒子上盖,只见里面装满了色彩鲜艳,琳琅满目的果品,有苹果、葡萄、红枣、月饼、点心、鲜桃等干鲜果品。姥爷一一摆放在炕桌上,并随手拿起几个月饼,递给我们手里,我们愉快的吃了起来。
姥爷的到来,给母亲带来开心快乐。使母亲一扫过去几个月来笼罩在心头的阴霾和脸上的愁云,露出久违的笑容。是啊,这年春节刚过,冀南一带发生一场地震。我们母子借住在村里两间土屋里,土屋顶和墙壁哗哗往下掉土,母亲拉拽着我们三个孩子向屋外撤离,向着大街上跑去。持续几个月,夜晚不敢进屋,在邻居家大院里露天就寝。刚刚安定下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降临。父亲受到严重迫害,母亲被迫遣回原籍,带领我们回到陌生的故乡生活。好在我们都已入学读书,使母亲松了一口气。今天是中秋节,姥爷前来看望,并给予安慰,全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共度佳节,感到温馨快乐!
天色已晚,姥爷要走了。我们缠着姥爷讲个故事再走。姥爷在村里是个有名的“故事篓子”。母亲受姥爷影响,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有讲不完的故事。我们从小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母亲看到我们缠着姥爷要讲故事,忙上前接过来说: “ 今天已晚,明天你们去姥爷家,听姥爷讲上一天的故事。一会儿,我给你们讲最好听的故事。”
送走了姥爷,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听母亲讲 “最好听的故事”。母亲饶有兴致的说:“今天是中秋节,你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要看着东方升起的一轮圆月。我给你们讲 “嫦娥奔月” 的故事。母亲绘声绘色的讲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桂下玉兔等月亮的故事。我们津津有味的听得入迷。仿佛也飞上了月亮,欣赏着嫦娥挥䄂起舞,吴刚日夜不息的砍树,玉兔在桂花树下自由奔跑。使我们对天空中那个大玉盘、大明镜似的月亮,充满了神秘的好奇和无限的想象。
父亲送走姥爷回到家中,好奇的弟弟问父亲 :“嫦娥在月亮里住了几千年了,现在怎样了?” 父亲笑着说 :“ 嫦娥在月亮里住了四千多年了。她想回中国,可是离得太远,已无法返回。” 父亲乘兴为我们吟诵郭沫若先生的长诗《月里嫦娥想回中国》。父亲深谙中国古典文学。平时也经常给我们讲四大名著里故事。在这个中秋节夜晚,他系统的给我们讲了中秋节的起源,和 “嫦娥奔月” 的神话故事,对中秋节的影响。父亲说:“ 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她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所以自古以来,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接着,父亲又为我们讲了月饼的来历。父亲说:“ 月饼的起源已有一千多年了。明朝时,中秋节流行送月饼。吃月饼已成了中秋节固定的风俗”。父亲一边讲述,一边声情并茂的吟诵古代那些描写中秋佳节的诗词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父亲一边尽兴的吟诵,一边还打着手势,我们父子都沉醉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描写的优美意境之中。
一轮圆月高高升上天空。在这个中秋节之夜,父母为我们讲述的中秋圆月的故事,使我们增长了知识,知道了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并有着向往幸福美好,追求平安团圆的深刻意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望。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每逢中秋佳节,我就会想起当年在故乡与父母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节,我终生难忘!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小木,祖籍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成安县。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南方文学》、《三秦文学》、《沧州作家》、《成安文学》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公众号编委会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冀凌云 韩宝河 齐明明
王志彬 靳志刚 胡贺宇
张耀福 纪 蕾
统筹制作:冀凌云
邮箱:8236349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