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不忘播种梦想——褚君浩院士的科普情怀
褚君浩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受父亲影响,褚君浩对理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上中学之后,更是迷恋上了物理。初三时他开始阅读天文学书籍,高中时阅读了《相对论ABC》和原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还看了好多科普书和科学家传记。他边看书边做笔记记录下点滴思考,至今还保留着一本本泛黄的读书笔记,他说:“图书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看了这些书后,对热爱科学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也为他今后做科普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1962年高考时,由于作文失误,总分被拉了下来,他就读于上海师院(上师大前身)。凭着勤奋、好学和执著,“文革”后他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红外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汤定元。1984年,他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1986年,他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从事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研究,曾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上海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SPI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理事等职务。
一路走来,褚君浩感触最深的是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做到“求实、渐进、创新、跨越”。在研究之外,他仍旧放不下一项伟大的事业——科普。在他的理解中,科学家应该将对某一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动态画面,画面生成得越精细、越清晰、越流畅,那么这些科学内容就有可能被更好地传播,被学科以外的人接受。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褚君浩说,科普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科学知识本身;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的由来;第三个维度是科学知识与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甚至哲学等等之间的联系。如果做科普可以把这三个维度都理解透,这对科研本身是很好的促进,科学家借此也可以实现自我提升。
褚君浩经常说,科研只是科学家的一种能力,而科普则需要更多能力。因此他做科普总会坚持一点,那就是围绕自己的专业,适当拓展,以知识点的物理图景为中心,联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技术应用、社会价值、发展趋势,甚至联系到参政议政。例如,当全国人大代表时,他提出多项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议案,都被采纳立项,作为立法或修改法规的依据。
他曾说:“科普非常重要,能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有了这个素质后,土壤非常好,就会不断有人才出来。” 为此,他曾建议,应该把对科学家做科普的鼓励体现到制度中去,让更多优秀科学家乐于科普、安心科普。
正是出于对科普的珍视,一直以来,这位“战绩”辉煌的院士从不千篇一律的宣教,相反他有针对性的根据听众的职业背景深入浅出。他为企业研究人员科普鼓励他们在技术上日益精进;他为中学校长做科普报告,谈“成长的感悟”。
人物简介
褚君浩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5年3月20日生于江苏宜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SCI期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发现HgCdTe的基本光电跃迁特性,确定了材料器件的光电判别依据;开展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了热成像。近年来从事极化材料和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部委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2次。出版中英文专著3本。发表论文五百余篇。荣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章、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普创新杰出人物奖等多项奖项。培养研究生八十余名。
自2009年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以来,与其他参事一起撰写调研报告9份,累计获得13人次领导人批示,多份报告引起国家领导人和市领导的重视。
参考来源:
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响力大情怀,文汇报
“科普院士”褚君浩:科普不是小儿科,人民网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褚君浩院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