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材料界女院士

张立同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空航天材料专家。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9年4月~1991年1月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等。

长期从事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项目三十余项。上世纪七十年代与企业合作,针对航空熔模铸造叶片大量变形报废等问题,从学科交叉点入手,创新发展的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及其相关熔模和陶瓷型壳材料,取代国家需购买的英国“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秘密”,成功用于引进的斯贝航空发动机中。

2000年和2008年先后创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为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搭建平台,工程化成果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向民用领域拓展。2013年获批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进行产业孵化。

合著专著二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0余篇。培养博、硕研究生近百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钟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原籍河北省献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机械与制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在轧制、锻、挤等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工艺与装备的科学与工程研究中,注重探索大型复杂结构件材料流变的多尺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材料与构件成形成性协同制造中的能量传递与转化规律,以获得高品质构件;进行系统动力学、复杂系统耦合与解耦设计理论、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辨识与故障诊断、残余应力与失效分析,塑性加工摩擦与润滑、新型材料制备机械研制等工作。

其中较重要的是轧机驱动理论、高速轧机振动理论、冶金机械强度设计、现代高效材料制备技术与装备集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发明了铝及铝合金的电磁铸轧技术与装备、在3万T模锻水压机功能升级、特宽铝板轧制线改扩建等多项材料加工生产的重大装备建设工程应用中取得实效。

王迎军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

邹竞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光材料专家。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获工艺工程师学位。现任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感光材料和功能性薄膜材料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上世纪6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当时国防军工急需的三种特种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从70年代起,先后主持开发了三代乐凯彩色胶卷,使国产彩卷从无到有,质量逼近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我国民族感光材料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研制开发出通用型医用感绿X射线胶片、医用氦氖激光影像胶片、医用红外激光影像胶片,以及银盐法透明导电膜和太阳能电池背膜等功能性薄膜材料。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获2009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周翔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名东华大学)染化工程系。现任东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纺织品功能整理、新型纺织化学品、染整加工与环境(生态纺织)。

主要研究成果有免烫功能整理剂系列、阻燃剂系列、硬挺剂系列等的研制、应用和产业化,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项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重大进步奖”。 2000年代,重点关注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逐渐深入为对化学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纺织工业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