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院士张立同:痴心报国 执著追求
在我国古城西安有一位女院士,几十年来,她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报国之志深深扎根于西北这块热土中。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化在国家的强盛之中,以一个科学家勇于探索的奉献精神在她所钟爱的材料科学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她就是巾帼院士张立同。
生于乱世,长于北京,成事西工,结缘材料
1938年,张立同院士出生于重庆。她的童年是在日本的狂轰滥炸中度过。那段在川、黔、桂逃难的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她父亲是个忧国忧民的律师,父 亲常说: “ 没有国哪有家“。 “ 国家“ 在她心中深深地扎下 了根。
1946年抗战胜利,父亲带着一家人几经辗转回到北京。1956年张立同院士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力加工系,大学二年级分专业时,她和一批品学兼优的同学带头报了没人爱学的铸造专业。1958年9月,随国家院系调整。她来到西北工业大学热加工系铸造专业学习。她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结缘至今。
创造不息 攀登不止
长期以来,张立同院士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和制造技术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解决了国家急需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关键,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
1976年,攻克了困扰航空熔模铸造生产十几年的刚玉型壳高温变形问题,研究发展了保温壳型工艺和低热应力熔铸工艺,大幅降低了叶片变形和热裂报废率,为无余量叶片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1980年,用自主研发的上店高岭土型壳材料成功铸造出英国罗罗公司的斯贝发动机首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
1985年,张立同又带领团队突破“铝合金石膏型无余量熔模铸造”和“高温合金泡沫陶瓷过滤技术”等航空重大课题关键技术。
1987年以后,张立同带领团队转向研究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凭借“摔不碎的陶瓷”问鼎“国家发明一等奖”
“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研制的是一种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工程化的制造技术、制造设备和应用考核三个技术平台,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该平台成功经受6年1100多批次考核,制造各类构件260多件、试件4200余件。其构件成本不足国际同类产品的2/3,设备运行成本和制造周期均不足国际同类产品的1/3。从而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走上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之路,对国防科技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5年3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张立同团队凭借比铝还轻、比钢还强、比普通陶瓷更耐高温的“摔不碎”的复合陶瓷新材料,获得已空缺六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殊荣,又一次登上科学的巅峰!
新材料领域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者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是国际共识。张立同院士团队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2008年在前国防科工委支持下建立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2010年完成3种典型产品的小批量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验证;2011年西北工业大学以专利使用权作价并引进优秀民营企业,组建了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013年获批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以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材料基础研究平台,以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为工程转化平台,以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产业化平台,产学研链条的形成为产品研制与应用奠定基础。
做“一位真正的学者”
“学者两事,道德文章”在张立同院士身上体现的人格魅力深孚重望。在国外时,一位电子工程教授请她剖析一种电在子材料的功能故障,她很快解决了。这位教授十分感激,要付高额酬金,她用“中国人更注重友情”婉言谢绝,美国教授称赞她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永做一名战斗员”是张立同奉为一生的座右铭。近10年来,她依然像个战士坚守在岗位、冲锋在一线。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张立同院士严谨的治学思想、辩证的治学观点和创新的治学态度结出累累硕果:她培养的硕士生中,有80%攻读了博士学位,已毕业的30多名研究生的大部分已在各自岗位独领风骚。
张立同院士常说:
你不仅要培养自己做事的能力,还要培养自己做成事的能力;
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既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有崇高的人生目标;
鲜花和掌声是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换来的;
完成重大课题,既要依靠个人的能力,更要依靠集体的智慧;
我们不能散伙,既要做教授,还不能做穷教授。
张立同院士,以她温婉的人格魅力、迷人的学术魅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引领着一代代材料人勇攀科学的高峰,以世界一流材料和一流技术为中国打造了一把又一把“利剑”,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绚丽而辉煌!她是一个学者,更像一个将军,指挥着她的团队在科学的战场上奋勇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