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体育“长分”,不如用体育“解困”

据近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云南有两所小学分别为了解决放学“三点半”难题和住读学生“情感安放”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体育,用体育解脱了学校教育的困境。

记得将体育实质提升到主课位置的也是云南,具体方法是将体育中考的分数提升到100分,是当时各省区市中考体育占比最高的省份。比起这种“重视即入试”的改革,用体育为学校教育“解困”显然更接地气,更显自觉,并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三点半”之后的体育课要让学生喜欢和接受,也让家长放心并能承受,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冲着“三点半”这个大目标,与其说顺带解决了体育课这个难题,不如说让体育课在教学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入住读小学生的“情感安放”,如果体育课不注入学校和老师的情感,不用人文精神去滋润那些幼小生命的心灵,很有可能让幼苗更加枯萎。

这两所学校体育课的设立和实施的直接动机不同,课程的附加值也不同。一个重在特色和质量,一个重在情感和温度。这些都不能用100分来解读。“有心栽花”却比不上“无心插柳”。学校的目光盯着的是各自的困境,却解决了体育课该怎么上的问题,完善了教育的整体性,惠及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人生。

为了拯救一群因闯祸被称为“废柴”的学生,学校用音乐合唱艺术对有各种创伤的孩子进行疗伤。这部香港励志电影《热血合唱团》演绎了同样的道理,任何课程都不只是课程本身,都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分数不能代表它的分量。极富典型意义的傅雷培养儿子傅聪,比钢琴艺术更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几百封家书。

体育课一直是基础教育的弱项和难题。跳出问题往往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云南两所小学不约而同选择用体育为学校解困,看似种瓜,却也得豆;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种必然性背后,是体育课潜心开发的价值,是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两校体育课的模式也许不同,但生命力同样超过了100分的激励力度。

近期其它文章:

日本国民为什么没有反对侵华战争——抗战史阅记

歌词里的“新中国”并非指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抗战史阅记④

春分之后“大回暖”——武汉抗疫周年周记⑩

以“实践论”之钥开“持久战”之锁——抗战史阅记③

一场樱花荟后的“倒春寒”——武汉抗疫周年周记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