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街道名称变迁

东省特别区街道名声一览表。

□侯正航

伴随着中东铁路的汽笛声发展起来的近代哈尔滨,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新兴城市。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始施工,金发碧眼的洋人就出现在哈尔滨街头。他们不仅将浓郁的异域风情带到了这座城市,也将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这座城市。在当时的铁路附属地内的埠头区(现道里区)、田家烧锅(现香坊区)和秦家岗(现南岗区),很多街道采用了外国国家和人名命名,“果戈里大街”、“霍尔瓦特大街”这些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

1901年建成的果戈里大街因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而得名,1925年中国政府将之修改为义州街;1958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哈尔滨时的题词“奋斗”二字而改为奋斗路。

2003年历经百年变迁,奋斗路重新改回旧名果戈里大街,成为中俄友好的一段佳话。而霍瓦尔特大街的故事则从1921年开始。为纪念中东铁路管理局首任局长霍尔瓦特,哈尔滨议会将他修建的道路命名为霍尔瓦特大街;1925年中国收回中东铁路管辖权。

为消除殖民色彩,霍尔瓦特大街更改为中性的陆军街;1932年东北沦陷,伪哈尔滨公署以伪满洲国年号命名了一些街道。当时陆军街又屈辱地变成了土肥原路(以日本特务头子的名字命名);1946年,哈尔滨人民政府对日伪街道名称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历经霍尔瓦特大街、陆军街、土肥原路等一系列名称的大道,最终定名为中山路。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建埠初期,仅南岗、道里两区,涉外街道名称就有40余条。那时哈尔滨的主要街道,往往都是由水磨面包石砌成。不起尘、不积水,马车走在上边哒哒作响,自有一番韵味。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来哈尔滨之前,原以为哈尔滨的尘土会比北京多,哪知完全相反,“这里的路都是用石块筑成,在街上走,从好些方面看,确是比北京舒服多了”。

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这份档案形成于1930年,是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和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更改哈尔滨街道名称一览表。档案详细记载了1929年至1930年间,市政管理局和市政局多次讨论如何修改哈尔滨街道名称的过程:1925年中国收回中东铁路管辖权后,对街道名称进行了修改,“俄文名称各街易用华文,大致已焕然改观,惟其中仍多沿用旧名。或有关国体、或俚俗无当,自应具体改易以重观瞻。”且部分街道街名更改后,“多数均用一字冠首,其第二字多有声音相似,不易辨别者”,如“福民街与阜民街,古香街与国香街,河阳街与河源街”等。

这些街名“混淆难辨”,“有碍警政实施及人民惯习之处似亦未便”。因此政府对仍带有殖民色彩或者封建残留的街道名称以及不符合市民习惯街道名称进行论证。保留符合市民习惯的街名,再次修改不恰当的街名。以抚顺街为例,因其位于“安字片”,周边街道都以“安”字开头。

为求统一,市政管理局和市政局准备将抚顺街改为安抚街,三份街道名称对照表详尽记录了讨论的过程。最后因“抚顺街改易未久,且居于偏脸子上坡”,与其他“安字片”街道有一定距离,而且市民已经习惯,所以最终还是保留了抚顺街的名字。而原司令官街——因东省铁路护路军司令部位于该街而得名,更改为司徒街后,不符合市民习惯。是参照附近的香坊街道名称古香街、蔚香街更改为司香街,还是参照所在地原有名称小北屯更改的北屯街调整为北陆街?通过档案我们可以考证出,市政管理局和市政局最终将司徒街一分为二,香坊部分命名为司香街,小北屯部分则命名为北陆街。由俄文名称音译而来的司布司卡牙街、马利司拉里那牙街和阿司哈巴街等名称,因带有殖民色彩且不符合市民习惯,最终改为河梁街、河干街和天香街等名称。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哈尔滨街道越来越多,街道名称也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全市近三千条街道中先后有六百余条街道更改过名称,这些变化承载着哈尔滨的记忆,记载着哈尔滨的变迁,向世界展示着哈尔滨独有的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性格与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