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人为何要在鼎上刻饕餮?除了提醒饮食需节制,更有一重要作用
小佛少有时间逛街,但是也有留意到一些商城或者店铺门口放着一些猛兽,常见的是麒麟与狮子,不过也有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比如蟾蜍、饕餮。小佛特别不理解将饕餮放在门口的商家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
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西南荒经》的记载,饕餮是异变的人类,“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商家(尤其是饮食店)将饕餮放在门口,或许看重的是饕餮的巨大食量,寓意生意会越做越好,其实,商家们忽略了饕餮贪吃,没得吃的时候会对自己下手,所以饕餮的形象便是一个导致最后只留下脑袋,即所谓的“有首无身”。
如果商家多读书,就不会造成选错神兽的笑话了。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览》的记载,饕餮是被人们刻在鼎(古人盛食物的器具)上,用来提示人们不要暴饮暴食,要做到饮食有节制:“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其实,周朝不是最早将饕餮刻在鼎上的王朝,比之更早的商代在铸鼎时已经有了将饕餮刻在鼎上的先例子,比如1959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禾大方鼎。这个大方鼎最引人注意的是四面各有一个大大的人脸,人脸两边有角有爪子,有专家认为,这人脸和角、爪刻在一起,给人一种贪吃的形象,应该是最早的“饕餮”(前面也提到了,饕餮是异化的人类)。
可见,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将饕餮作为了一种必要的装饰纹,时时刻刻提醒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成为“饕餮”。黄帝下属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贪吃,直接被叫作饕餮,“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其实,商周时期的人们将饕餮刻在鼎上,不仅仅是单纯地为饮食者个人的身体健康出发,更有着它深层次的作用——时时刻刻提醒统治者,饮食过度、饮食奢侈会亡国,毕竟夏商就是被吃垮的!
想必很多人认为夏商亡于妹喜、妲己,或者是亡于夏桀、纣王的昏庸,还是第一次听说夏商亡于饮食过度与奢侈。在夏商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粮食常常不够吃,这样的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真的会吃垮自己的政权,毕竟统治者们吃太多、浪费太多,无疑就是抢了普通人的口粮,引起人们的反对,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
关于夏朝的灭亡,《史记》认为是夏桀不修德政,不体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墨子·非乐》则将夏桀不修德政的行为具体化,夏桀荒淫无度,贪图享乐,饮宴郊游,沉迷于酒色,导致天帝不爽。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锽锽,管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如此饮食奢靡,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灭,商朝取代夏朝。
如果说,商朝人在鼎上刻饕餮,已经有意识到夏朝的灭亡是最高统治者饮食奢靡所致,那么,商纣王就不应该设立酒池肉林,吃垮商朝,可是,在夏商那样的物质与文化都极度贫乏的时代,君主也是普通人,怎么能抵御得了美食与美酒的诱惑呢?
故而,商朝最后的君主纣王,简直就是夏桀的翻版,我们在《史记》中可以看到,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占据了众多资源,最终家破国亡。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周朝人从夏桀与商纣王身上看到了过度饮食导致亡国的教训,继续学习商人将饕餮刻于鼎上,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时时刻刻提醒后代子孙,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饮食节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孔子提醒学生不要吃太饱,吃太饱了就不想做事,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荀子更是将贪吃作为恶的本性,《荀子·性恶篇》云:“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参考资料:《史记》、《墨子·非乐》、《荀子·性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