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第一位女性“不朽者”
1987年12月17日,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美国缅因州一个小镇去世。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年6月8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Yourcenar)为姓氏(Crayencour)去掉一个c后字母重组而成的笔名。她的父亲是法国外交家,母亲是比利时贵族,在她出生后十天去世。尤瑟纳尔和父亲相依为命,受到加倍的疼爱,从小就在欧洲旅行,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童年时代。她从未上过学校,早年接受私人教育并坚持自学,修习英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她还参观了各地博物馆、大剧院等多个国家的名胜古迹,大量阅读,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尤瑟纳尔十六岁时创作对话体诗歌《幻想的乐园》,在文坛崭露头角。她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剧本、小说和散文,可谓才华横溢。她既是诗人(《众神未死》《阿勒希伯的种种仁慈》)、剧作家(《沼泽地里的对话》《谁没有自己的米诺多尔?》),又是长短篇俱佳的小说家(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苦炼》,短篇小说集《东方故事集》《像水一样流》),还是思想深刻的评论家(《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三岛由纪夫,或空的幻境》)。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翻译过弗吉尼亚·吴尔夫的《海浪》等)。
《东方故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尤瑟纳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她的历史小说。她最著名的《哈德良回忆录》以罗马“五贤君”之一哈德良皇帝的口吻写就,在一封长信中回顾了自己的累累战功、对诗歌和音乐的爱、处世哲学以及对亲密伴侣的激情。这部作品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尤瑟纳尔带来了国际声誉。1968年出版的《苦炼》以十六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师泽农的经历。这部小说获得当年的费米娜文学奖,并入选《世界报》“二十世纪百大书单”。
1980年,尤瑟纳尔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第一名女性“不朽者”。1981年1月,尤瑟纳尔于法兰西学院发表了院士就职演说,致答辞的让·端木松这样说道:“夫人,您今天来到这里并不是因为您是女人,而是因为您是大作家……如果您是男性,我们也会选您,也许更容易,更快,这我承认。但愿三百五十年来我们所选出的男性都具有您这位女性的超人才华……”
插播预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已购买尤瑟纳尔短篇小说集《像水一样流》版权,正在翻译中,预计明年推出,敬请期待。其中名篇《默默无闻的人》沿用法语翻译家李玉民译本,我们在这里摘出开头一段,读者们可以从中一窥尤瑟纳尔的风格。
尤瑟纳尔短篇小说集《像水一样流》,伽利玛出版社
精彩选段
纳塔纳埃尔死在弗里斯兰的一个小岛上,他的死讯传到阿姆斯特丹,在亲人中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他叔父埃利和他婶母爱娃都承认,这事已在意料之中。况且,早在两年前,纳塔纳埃尔就险些死在阿姆斯特丹医院。说来这第二次亡故,已不再令人悲伤了。据传,他妻子(果真是他妻子吗?)在他之前就呜呼哀哉了。至于如何死的,还是不要打听为好。这两口子丢下的孤儿,名叫拉扎尔,住在勉勉强强称作他外婆的家里;埃利·亚德里安森无意沿着犹太居民区,到眼睛乌黑贼亮的老太婆那里把孩子接走。
纳塔纳埃尔的出生,也是悄然无声的,生死均如此,何况这也合乎常规:大部分人来到人世,离开人世,都没有大张旗鼓。这两件大事的头一件,如果算得上一件大事的话,只有五六个荷兰女人知道;她们侨居在格林威治,丈夫都是木匠,给皇家海军干活,挣不少先令和便士。这一小帮外国人,因其是外国人而受人鄙视,又因其手艺和坚定的新教信仰而令人尊敬;他们居住的小房子很整洁,沿干船坞排成一溜;村子靠河边,位于格林威治下游,一侧滑向岸边,只见桅杆高出屋顶,晒的床单和船帆混成一片,另一侧延至田野,没入树林草场中。婴儿的父亲是个红脸膛的胖汉子,但很灵巧,终日爬梯登高,附在尚未完工的船体上。母亲是个《圣经》迷,经常给孩子们洗脸,她炖的火锅,英国邻妇是不会沾的,同样,她也绝不肯尝她们烧得半生不熟的牛肉。
小纳塔纳埃尔身体孱弱,又有点跛足,不能跟他哥哥一起去干船坞擦船帮,或者往船骨架上钉钉子,便由父母交给附近一个对他感兴趣的小学教师。
他用不着家里花多少钱供养,他要给小学教师干点儿杂活,就像灌墨水瓶,削笔尖,扫教室;他还要帮师娘打水,给花园锄草。这期间,主人要把他培养成牧师或者乡村教师。
《默默无闻的人》,李玉民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