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文化类综艺节目背后的新闻传播学逻辑

2019新闻传播考研群:145371577

新浪微博:@木铎考研

沉寂了一个月,2018年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初试成绩即将公布,是时候打起精神准备复试啦。木铎考研每日考点栏目强势回归,继续沿袭只送干货的套路。刚参加2018年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一定很清楚,这里更新的每一个话题,都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试卷上,也可能是你的面试现场。

2019年考研的小鲜肉们,抓紧时间上车,木铎考研每日考点全年更新。在这里,你会遇到所有新闻传播的高频考点、热点专题,还会遇到行业新词和论文精读。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文化类综艺案例梳理

1
《中国诗词大会》
  • 节目简介

2016年2月至4月,《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一套热播。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又一档由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

节目主要采用比赛形式,每位选手上场答题,分为“个人挑战赛”和“擂主争霸赛”两个环节。个人挑战赛中胜出的五位选手将和上一期的擂主进行擂主争霸赛的对决,胜者为本期擂主,最后一期的擂主即为这一季的总冠军。

  • 节目特色

1、节目灵活运用科技特效。巨大的LED屏幕不仅显示“海上生明月”的节目标志,而且配合诗词展现出相应的内容,类似“火烧战船”这样的动态设计不禁让人想起火烧赤壁的战争场景,更符合电视语言。这样的安排较好地完成了抽象的结果到可视的过程的转换,抽象的胜负、对错结果“可视化”了。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达到了节目的形式诉求,让观众轻松看懂,做到了“零门槛”。

2、节目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一方面,节目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了承载我国厚重人文历史的中华经典诗词作为节目的主题,引入生动丰富的竞赛机制,通过诗词的答题、解析、诵读与思考,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呈现方式上,《中国诗词大会》将中华文化和中国元素融入节目的整体设计之中,从节目所有参与者的服饰到舞台桌椅道具,用精心原创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

2
《朗读者》
  • 节目简介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节目用“访谈+朗读”的形式呈现出嘉宾的情感故事。节目邀请名人或者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普通人朗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朗读来表达内心,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现象级节目。

  • 节目特色

1、首先,节目的主题基调充满人文情怀。观众接收到的都是难以抵挡的人间温情与文字之美,在传统的功利性阅读之外重新寻找到文学阅读的审美维度,阅读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

2、其次,声画感官可视化。《朗读者》通过电视荧屏将无声阅读转变为有声阅读,将个体阅读拓展为共享阅读,将静默阅读转化为视觉呈现,将电视的媒介特性与文字的媒介特性充分结合,以文字拓展提升电视画面的想象空间,用电视提高文字的视觉感官。

3、最后,突破单一的娱乐价值,内容辐射人文各领域,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如坚持邀请国内最好的纪录片团队来设置完成仅一分半钟的开场札记,邀请国内最优秀的青年钢琴家来弹奏每期节目开场的主旋律,邀请业内知名民谣歌手来演绎节目的片尾曲等,用诚意和努力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3
《见字如面》
  • 节目简介

《见字如面》于 2016 年 12 月上映,是由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一档文化节目。节目以明星读信的形式来窥视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明星拆信读信,节目形式简单朴实,但是却又以这种极简的节目呈现形式抓住了观众眼球,让节目内容深入观众的心灵深处。

  • 节目特色

1、《见字如面》采取了“台网联动”的播出方式。由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不同与以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采取首先在网络上传播。考虑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环境,节目为了满足受众在不同媒体渠道收看的需求和特点,釆用“短视频+长视频”的台网联动合作模式,先以一封信的朗读即“单曲”版的节目在腾讯视频网站播出试水,之后黑龙江卫视再以传统媒体常规节目的时长模式播出“合集版”,节目分众传播,台网联动,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划重点,这段全是干货)

2、《见字如面》摒弃了收视率至上原则,抓住固定受众群体。《见字如面》这种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有受众门槛的。《见字如面》并不是简单地向受众普及鸡汤软文,它选取的稿件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现今,有许多互联网用户对鸡汤文体有特殊的偏爱,但是《见字如面》节目制作方并不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群体的喜好,而是通过对核心受众的采访与调查,制作出一档包含人文与历史精神的文化综艺节目。

文化类综艺的新闻传播学分析

1
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何悄然走红

1、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在各种博人眼球的综艺节目泛滥的时代,各种浮夸造作、费尽心思的搞笑综艺大行其道,人文类综艺节目带给受众的是一场场听觉与精神洗礼的盛宴,它的成功是因为了主流文化传播需要的存在,说明公众本来就有这样的需求。

当前,国民基本形成了一种快餐式、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在各种工作、应酬或是琐事之间来回穿插,很少有人能够慢下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好能够填补民众的这种文化焦虑与饥渴。文化综艺发现了市场的空缺和蓝海,为不能从现有节目中获得满足的受众提供内容。因而,文化综艺的大热绝非偶然现象,相反, 体现了未受重视的那部分的需求,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优秀的把关人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背后往往有着优秀的制片人和团队。具有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节目经验的“把关人”保证了优质的节目内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指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综艺节目的“把关人”是制作人及其团队,对整体节目具有较大的把控权。节目类型的选定、节目模式的设置及节目内容的把控等都是由综艺“把关人”选定的。

3、广电政策利好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官方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意味着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由积极倡导、媒体引领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此外,国家对于全民阅读风气的大力弘扬也使得《朗读者》的出现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从而席卷全国。媒介场中的政治资本发挥积极作用,文化类节目也得以迎来良好的发展局面。

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色

1、采用新形式表达传统文化

近两年,无论是传统视频还是网络视频,始终处于垂直且小众领域的人文类节目,在选题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元化方面开始了更多的尝试和开拓。这些人文类综艺节目通过多元类型的表现形式,在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国主流价值观融人节目的内容主题、情景设置等环节的同时,集审美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轻松愉悦的具象化表达,在娱乐中传递价值,最终实现了“小众”题材的“大众”化路径。

2、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台网联动共振

面对传媒新格局,电视媒体主动应对,一些电视人文类综艺节目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场景中的互动,建立多渠道传播平台,促使台网联动开始从理念走向现实。比如《朗读者》除了在线上搭建了“为TA读”平台之外,在线下更是在全国13座城市的81个人文景点设立“朗读亭”,试图让朗读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吸引更多人通过朗读来倾诉感情、表达心声。“朗读亭”吸引了约2万人次的参与,收录了近2400个小时的素材,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3、塑造“文化代言人”,实现节目有效传播

节目的有效传播,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人文类节目需要挖掘、打造典型“文化代言人”,实现经典文化与人的情怀的有机结合。“文化代言人”为节目最大化有效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可以发掘适合文化传播节目的嘉宾、参与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主持人的品牌化打造和文化影响力提升。身兼《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两档节目主持重任的董卿,凭借丰厚的知识储备、超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将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中外诗作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节目当中,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3
文化类综艺节目未来发展方向

1、注重节目创新 , 避免发展疲软

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发展得更好,就不难一味模仿他国节目形式,不注重节目创新。目制作就必须去模式化,及时创新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避免同质化,避免观众审美疲劳。就这一点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做得不够的。

《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节目形式就和往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乃至《中国成语大会》的守擂竞赛的节目模式大同小异,除了从字、词变成了诗句,赛制规则几乎一致。《见字如面》也面临类似困境,其模仿的是英国的一档节目《Letters Live》,这档节目邀请许多资深演员为观众读各时代的信件。《朗读者》也是嘉宾读信或者朗诵文章,只不过这些嘉宾不仅有明星还有素人,但节目基本模式还是读信念字。

2、警惕底蕴流散,树立文化风骨

在《见字如面》中,不乏文言文这类承载中国独特文化风骨的书信,而嘉宾在朗读时,却转换成了大白话,例如“心稍有戚戚”,直译为“我的心中有点难受。”大白话式的表达看似能让人更好地理解或听懂,但是过于在乎观众的接受能力而忽视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流失了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和韵律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不可替代性。文化类综艺节目立足于文化,只有充分尊重文化本身的独特性才不至于昙花一现,而是长久地良性发展。

3、增强主持嘉宾阵容,发挥精神向导作用

节目的有效进行与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关系很大,与主持嘉宾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高品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一定是以文化立足,这种立足不仅体现在节目的内容上,更体现在主持嘉宾的功力上。所以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发展迅猛,但要避免“营养不良”式的畸形发展,更应该在主持人、嘉宾上下大工夫。

比如《见字如面》的主持人就稍显单薄,主持人随性串场、无话可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成为节目的一大槽点。在点评嘉宾的选择上,《见字如面》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对于书信内容的解读过于表面,不能深挖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难以达到精神向导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