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声望如日中天为什么却突然回到了乡间?

去福庐小镇探访俾斯麦的生平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威名如雷贯耳,可没想到他晚年就住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附近的乡间。

一个周末的清晨,我们从汉堡出发,几十公里的路程,几番森林与田野交替后,我们来到了福庐( Friedrichsruh)小镇,这里便是俾斯麦度过人生最后岁月的地方。

福庐小镇卫星俯瞰图

福庐小镇的火车站,很小,很冷清

我们径直走进了俾斯麦基金会小楼,也许是期望值过高,总觉得这楼太小了,与伟人的声名不大匹配。当然得承认,这座小楼虽不怎么起眼,但细看却有点别致的风韵。

一个文质彬彬的德国青年接待了我们,他对我们前来参观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很有礼貌地告诉我们:“这里免收门票,但欢迎捐资助办基金会,一欧元即可”。简单的话语令我们怦然心动。

这座小楼既是基金会所在地,也是俾斯麦生平展览馆,里边详细介绍了俾斯麦( 1815 —1898 )的经历,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直到离开,对参观者了解这位伟人的活动轨迹很有帮助。不过,能看的基本上都是图文展板,实物却少之又少。

这座小楼既是俾斯麦基金会所在地,也是俾斯麦生平展览馆

从基金会展览馆出来,心潮澎湃但却意犹未尽,左顾右盼地想再看点什么。没走几步,几个当地居民模样的人大概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主动上前询问:“请问需要帮助吗?” 我们说了自己的愿望,他们听后伸手一指:“几百米外有个俾斯麦博物馆,那里倒是值得一看,估计你们会喜欢”。

我们满怀期望,循迹前往,老远就看到了一幢古朴雅致的半木构造建筑。这种木框架露在外边的半木构造建筑(Fachwerkhaus),是德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我们老远就看到了一幢古朴雅致的半木构造建筑

走近一看,门上方赫然写着“俾斯麦博物馆”几个字,而更上方则镌着“1887”的数字,显然是这座房子的建造年代。

走近一看,门上方赫然写着“俾斯麦博物馆”几个字

喔,来对地方了!跨入室内,大量的实物立即把我们领进了俾斯麦的生活,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迁突然有了可以触摸的感觉。

'铁血宰相'是怎样的一个人?

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是德意志帝国的总理和开国元勋。他率领普鲁士军队南征北战,打败了周围列强,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OTTO VON BISMARCK 奥托-冯-俾斯麦(1815 - 1898)

俾斯麦1815年出生在易北河畔一个叫朔尼豪森(Schönhausen)的地方,此后到柏林读书。能够助他远行,说明他的家庭有经济实力。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鲁士贵族后裔,母亲则是大乡绅的女儿。16岁那年他在柏林举行了基督教坚庭礼,20岁在柏林市法院任书记官,21岁又到亚琛和波茨坦工作。

童年俾斯麦

青年俾斯麦

俾斯麦的一生颇具戏剧性,特别是在他23岁前后。23岁以前,俾斯麦对学习无所用心,对工作没有兴趣,一副吊儿郎当不知如何度日的样子。23岁时他进入皇家卫队服兵役,随即与一个同学重逢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夫人乔安娜(Johanna),人生态度从此发生巨大转变,对生活和政治的兴趣与日俱增。24岁到31岁,俾斯麦打理父亲留下的产业和庄园,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经商而不忘政治的道路。

俾斯麦与夫人乔安娜

32岁时,俾斯麦与乔安娜订婚并旋即从政,33岁那年当选为议员。36岁到47岁之间。他经历了十年外交生活,先后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圣彼得堡和巴黎的公使。

1862年,也就是47岁那年,他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首相。经过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场惨烈的战争,俾斯麦1871年统一了德国并出任德意志帝国首相。

俾斯麦1871年统一了德国并出任德意志帝国首相

俾斯麦是一个个性强硬的人物,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成就霸业。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在外交上大大收敛了其强硬风格,转而主张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因为在他看来,德国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应当适可而止,做一个让邻居放心的国家,并因此而给德国居民安静的生活。不过,俾斯麦的对内政策却依然强硬,全力维护王权统治,极力反对工人运动,残酷迫害社会民主党人。

俾斯麦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俾斯麦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紧急状态法并不能阻止工人运动的潮流,只有重视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定。由此,俾斯麦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德意志帝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球的典范

说起德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能不多着几笔。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工业化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经济迅猛增长,工厂纷纷上马,对煤炭这一重要能源的需求急速上升。巨大的利润推动了煤矿的加大开采,瓦斯爆炸事故因而接二连三。矿难造成的死亡和矿工家庭的困窘,凸显了矿工互助的重要性,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矿工互助在财力上的极大局限性,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了日趋急迫的现实呼唤。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工业化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从1883 年到1889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德国相继出台了医疗、工伤、养老和残疾保险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国家与工人的关系出现了崭新局面。事实证明,俾斯麦的社会保障立法为全球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众多国家效仿的对象,不过他企图以此来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却远远没有达到。

1897年出版《德意志帝国的社会政策》一书

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何在福庐这个小地方度过余生?

1888年,德国出现了一年內有三个皇帝的奇观,史称'三皇年',先是与俾斯麦相濡以沫、情同手足的威廉一世( 1797 —1888 )去世,继位的是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三世( 1831 —1888 ),谁料这位皇帝在位仅99天就病故,然后仓促上台的是威廉二世( 1859 —1941 ),他是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儿子,威廉一世的孙子。

德国历史上的“三皇年”1888年

威廉二世当皇帝时刚30岁,血气方刚,很想独立建功立业,对爷爷辈老臣俾斯麦如日中天的声望极为嫉妒,不愿与这样一个功高震主的老家伙共事,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排挤他。加之新皇帝不同意俾斯麦与工人为敌的态度,二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君臣矛盾斗争的结果,以俾斯麦的失宠而告终。无奈之际,俾斯麦提出告老还乡,离开了首都柏林。

血气方刚的威廉二世

1888年,也就是俾斯麦73岁那年,他告别了26年的首相生涯,愤愤不平地回到了遥远的北部小镇福庐庄园故居,自己图个清静,也免得新皇帝见了心烦。

73岁这年,俾斯麦回到遥远的北部小镇福庐庄园故居

远离喧嚣,两条狗相伴散步排进了俾斯麦的“工作日程”

博物馆展示的俾斯麦当年的生活场景

博物馆展示的俾斯麦书房

俾斯麦被迫退位,但受拥戴程度不减

身居乡间的俾斯麦,并未就此沉默,而是不断赴各地访问和演讲,在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中颇具影响和魅力。1895年80岁生日时,他获授上百个荣誉市民和名誉博士的头衔,收到了上千件从小玩具到大铜像的礼品,还有1万份电报和45万份贺信贺卡,足见其声誉之大和威望之高。

博物馆一角

面对全国的呼声,德皇威廉二世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强硬态度,主动向俾斯麦示好,多方修补与俾斯麦的关系,俾斯麦也为自己负气出走甚至拒绝接受皇帝给予的名誉职务和封赏而自责,于是就有了俾斯麦1894年赴柏林拜见德皇和德皇1895年来福庐看望老臣俾斯麦的人间佳话。

德皇威廉二世1895年来福庐看望老臣俾斯麦

俾斯麦去世后葬于福庐

回到福庐故居10年后的1898年,也就是84岁时,俾斯麦溘然长逝。

他的葬礼备极哀荣,威廉二世皇帝出席。墓地就在离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因为那里接近生命和尘世。

俾斯麦葬礼现场(1898,福庐)

俾斯麦静卧在福庐

俾斯麦陵墓位于此建筑内

俾斯麦的墓志铭上写着:“威廉一世皇帝忠实的仆人”。这段话是俾斯麦本人生前就定好了的。

俾斯麦在福庐故居的日子里,写作了《思考与回忆》一书,成为后来人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半个世纪后的1949年,俾斯麦的孙子也进入家族墓地,这个孙子曾因秘密反对希特勒而被关进过集中营,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德国人从未忘记过俾斯麦

俾斯麦去世后100多年来,德国对他的纪念久盛不衰,除了不少城市都有俾斯麦巨大雕塑外,光是俾斯麦博物馆就有好几处,除了我们今天参谒的福庐以外,还有位于耶维尔( Jever )的博物馆,位于上萨林( Obere Saline )的博物馆和位于朔尼豪森( Schönhausen )的博物馆。

在今天的德国,能说出历代皇帝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但'俾斯麦'一定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柏林市内的俾斯麦雕像

汉堡市内的俾斯麦雕像

好一个俾斯麦,73岁时,他的政坛生涯结束,84岁时,他的人生大幕垂落。73和84,这两个在东方颇有说道的数字,都在俾斯麦的人生关键节点上显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绝妙!

照此说来,难道他真与东方的中国有点联系不成?

声明:文中部分照片源自于网络,保留原作者水印,如有侵权,请速联系,以便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