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晚清宦海树大根深,为何摊上庚子之乱,想退休都退不了?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更不言后世用 "水浅而舟大也"来评价,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他宦海浮沉40余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

李鸿章的发家史不一般:李鸿章的祖父虽然科场屡次失意,但他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世读书做官,为此不惜花费巨资,聘请高手来当家庭教师,帮助自己的儿子们攻克科举考试。后来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终于在江南乡试一举中第,并且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从此,李家开始过上了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日子。有了这么一个牛的老爹做后盾,不敢说李鸿章是含着金勺长大的富二代,但他的仕途之路绝对比别人的平坦很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顺利成为一名庶吉士,并且进入了翰林院。除此之外,在父亲李文安的引荐下,李鸿章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恩师——曾国藩。考进了翰林院,又有这么一个超级牛的老师,此时此刻,呈现在李鸿章面前的,就是这一条阳关大道,一条前途无量的仕途之路。

但是,伴随着太平天国的动乱,李鸿章最终偏离了这条路,他在哥哥李瀚章的引荐下投奔入了湘军到了曾国藩的麾下,也开启了这对师生为期十几年的"黄金搭档"。

此后的四年里,从政务到军务,在曾国藩的调教下,李鸿章获益匪浅。而曾国藩也看出了李鸿章是一个好苗子,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主。除此之外,在决策方面,李鸿章的独特见解更是让曾国藩赏识。以至于到了最后,当曾国藩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会跟李鸿章商量一下,往往能够"速有立决"。毫不夸张的说,李鸿章日后能够位极人臣,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曾国藩的人脉和顶力支持。

本来,李鸿章可以在中堂的位子上安稳退休,可清末那会儿,洋人列强屡屡欺辱清朝,比如八国联军侵华那会,连稳坐钓鱼台的慈禧太后都跑出京城避难去了,虽说两宫西狩,但台面上还得推出一位清廷的话事人啊,思前想后再加上洋人的态度,合适的人选就只有一个李中堂,这时候就又征召已经78岁高龄的李鸿章,让他速速回京再次担任直隶总督兼"全权钦差大臣",和那些八国联军的虎狼之徒一起谈判,那份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就出自他手。此事之后仅两个月,李就不幸病逝,回望历史,如果不是生在清末,一代权臣李鸿章的下场将会更好一些吧。

参考文献:《李鸿章传》、《清史稿》

文:西轮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