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三农”,路漫漫其修远兮,风险有之,谨慎慢行!
作为一个“三农”创业者,回乡十多年来,在亲历辛酸苦辣的同时,也看到了不少创业者同行,起起伏伏,哀哀愁愁。他们当中,有的是跨界转型企业家,有的是都市白领,有的是返乡农民工,还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憧憬着许多美好愿望,来到乡下,草根做起,逐梦田间地头。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典型的是一位做农机生意的朋友,转型前因为经营有方,积攒了可以创办千头以上养牛场的资金,后来经不住的鼓动和诱惑下,进入养殖行业,惨淡经营六七年,最后不仅牛场凋零落寂,原来积储和家产消耗贻尽,身无居所,创业前后的差别,简直是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有独无偶。还有一个朋友,在当年边境贸易如火如荼的时候,巧遇上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做了几年生意,积累了一定家底。前些年,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投资复合肥料厂,运转两年多便停工了。几年之后,他还是按奈不住,在风头很盛的时候,租下了二百多亩土地种植柑果,如赶场放鸭一样,别人的鸭已经吃饱上岸了,他的鸭子刚赶着上路。现在他的果树离收成还有二三年,但资金已经出现缺口,他疲惫不堪。不仅如此,他所种的品种严重同质化,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一再走低,眼前一片迷雾重重。
在“三农”项目中,类似以上的项目还真不少,很多人做着做着就销声匿迹了,能够坚持十年以上更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够成功的比率很低。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这不免让人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失败的背后有怎么问题?这些结果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第一,决策失误,盲目跨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句还是有道理的。任何一个行业形成发展的都有其特殊规律。就拿养殖业来,它是一个成本高、风险大的项目,比如,过去发生禽流感案例、某个区域发现这类似的情况,就要采取非常措施,或者禁止禽类产品交易流通,甚至还会进行生体捕杀处理防控。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三农”创业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保障。而现在不少“三农”创业者,尤其是新农人原来是从虚拟经济的、靠营销起家。往往因一个看似利好政策、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承诺,就激情澎湃地跨界“打劫”。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新行业、新领域了解不够,思想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导致失败。
第二,政策调整,风向改变。比如,近几年来,环保整治,生态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禁养、禁排、禁采、禁放、禁烧。但也有个别单位、个别人在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导致企业关停破产。
第三,新情况,新变化。尤其是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机器设备、种苗饲料、化肥农药、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等等,不断攀升。产品同质、产能过剩。有的硬账都会算,但是却不注意隐性成本。有的没有销售渠道,却盲目扩大规模,产品滞销,却一片茫然。有的项目立项后,不去系统性培训和学习,过度依赖互联网,以为什么都能通过互联网解决。
第四,没有耐心,很难持久。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又艰辛复杂的运营过程。就拿肉牛养殖项目来说,没有3年出不了栏。还有种果种树,没有5、6年功夫,也不能真正盈利。不能只想“三农”创业立杆见影,马上见到钱。农业还不可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干旱、洪涝、冰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不可预见、不可抗力。
第五,资金筹措难,回报周期长。这是几乎是“三农”创业的定式,也“三农”发展必须跨越的一座山。尤其是创业初期,白手起家的,无固定资产、无抵押担保,往往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视觉盲目区。所以,在创业前期,一定要有全局观,做好长计划短安排,手里现金要捏出汗水再用出去。不要盲目铺摊子,追求高大上要脸子。农业创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做平稳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还会有更多的朋友入局“三农”。但是每当看这些含着泪奔跑在前面的创业者,心里不由一阵阵难过,无限感慨,很是同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愿选择“三农”,热爱农业的朋友,在创业路上顺利通过沟沟壑壑达到理想彼岸。
这些都是我多年观察和体会,就分享到这里。关注“三农”,欢迎互相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