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阅读,你才能有收获感
文/学乃身之宝
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儿。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挺难的,因为他们坐不住;让他们翻看一本纸质书,也很难,因为他们看不进;即使他们勉强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也很难记住什么,因为他们不感兴趣。总之,他们对读书,或阅读这件事儿没有好奇心,这也是他们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
那是不是有了好奇心,就能在阅读后收获满满呢?
也不是!
阅读后的收获感,不仅来自于对知识的渴望和世间万物的好奇心,而且来自于自我理解力和心智成长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发现,有的人阅读很多书,依然觉得没记住什么,也说不太清楚书中写了什么,读了和没读好像差别不大,有的书甚至读过自己也不记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我看来,主题式深度阅读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拥有收获感。
主题式深度阅读,是以增进自我理解力和提升心智成长为阅读目的的。
1.了解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就是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是读者主动利用时间,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运用自己的心智活动去阅读。
说主动,是因为这个学习过程需要读者主动,而且是做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没有主动意识的阅读,不会有收获感;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更不会有收获感。有自我要求的读者,不仅会选择好的书籍,还会向书“发问”,同时还会做读书笔记,等等。
说理解,是因为这个学习过程需要读者,不仅能够看懂,还能提出问题,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比如,我们读一本专业性强的书籍,根本读不懂,那自然没收获。但我们读了一本多半可以理解,其他部分借助资料也能搞懂,这样的阅读就是在增加理解力。换句话说,想增加理解力,读些稍微难点儿的书。其实,这就是在运用我们的心智活动去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是一种对话,主(读者)客(书籍)体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需要读者向书籍学习,就像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如果你去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他会帮你解疑释惑。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本书,就需要你这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自己思考和分析后,才会从书本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2.增进理解力的阅读目的
既然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那我们就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阅读的目的,有三种,娱乐消遣、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力。
娱乐消遣的阅读: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天天刷微博,看抖音,关注八卦新闻,追流行剧,等等,这些以纯娱乐消遣的阅读(看手机)。
获得资讯的阅读:即以获取知识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亦可以向牛人和熟人学习,或边做事边学习,再或是通过网络学习。特别是现在网络的盛行时代,一部智能手机让我们能快速了解世界的动态,获取所需的各种碎片化知识。
但是,我们要清楚,“知道”的知识和“理解”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前面说的,通过一部智能手机我们获得的各类资讯只是“知道”的知识,更何况现在的媒体天天想着如何降低我们的理解成本,来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可见,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着我们的理解力。
正因为如此,理解力的增进,对于我们阅读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第三种阅读目的就是增进理解力的阅读,也就是让我们有获得感的阅读。
增进理解力,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内化和融合,以完成自我提升,这样的阅读体验才能有收获感。
3.主题式深度阅读方法
了解了阅读目的后,我们如何达到拥有获得感的阅读体验呢?
通过主题式深度阅读方法来完成。
主题式深度阅读,即以真正理解某一主题为阅读目的,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框架,找出答案,并长期迭代的阅读方式。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主题是什么。
比如,我们想真正理解“时间管理”这个主题,那就需要围绕“为什么时间需要管理“,“什么是时间管理”这两个问题搜集资料。
其次,搜集资料,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相关文章。
我们可以通过亚马逊,或豆瓣等平台,列出有关“时间管理”的书单,还可以从高质量的公众号中搜索相关文章,或者是权威性的杂志和期刊等,搜集有关资料。
再次,整理框架,即从搜集的资料中找出自己想阐释的各个知识点。
比如,和时间管理有关的专注力、习惯、时间管理的方法、四象限、自律等知识点,资料中是如何阐述的,这就是框架的搭建。
最后,找出答案,即围绕“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给出有针对性的答案,即给出自己理解后的答案,这就是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