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赵国(战国七雄之一)简介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公元前403年 [1]  —公元前222年 [2]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前403年,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 [1]  国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 [3]  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2] 

赵国国号

因赵国先祖造父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洪洞)。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赵国历史

赵国赵氏起源

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始祖造父飞廉的四世孙。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有宠于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赵国分封赵城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初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今邢台),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地处四战之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
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赵国简襄之烈

前497年7月,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赵简子逃往晋阳避祸,晋阳城于是被包围。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太过强大,智氏、韩氏、魏氏反而被范氏、中行氏打败。范氏、中行氏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以下犯上,终于遭到了众叛亲离。
战争持续到前490年,曾经在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日益呈现劣势,无法在晋国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结束,晋国六卿制衡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
前454年,智伯二家围攻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赵襄子坚守城池,并策反韩氏、魏氏二家共同灭智氏。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从此之后,一直到邯郸沦陷时的前228年,赵国领土大致为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在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赵国走向鼎盛

胡服骑射(2张)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

同时,赵武灵王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立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胡服骑射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拓地千余里。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代县)、(今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国秦赵争霸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何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赵武灵王沙丘行宫(今邢台)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信期李兑和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李兑与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
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而在阏与之战中,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

赵国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示意图

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赵国著名将领马服君赵奢之子)替代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仓东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抚降卒,后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吩咐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40万赵军,一夜俱尽。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坑杀赵卒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赵国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示意图

秦虽然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秦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且士卒连年征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随时都有可能叛乱。韩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而败)。故秦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

然而,赵在割地上却分歧扩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七、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围邯郸。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赵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且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一二万人,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但是,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郸城却并未攻下,遂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然而,赵军却一再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突袭秦军营栅,竟使秦累有伤亡,反使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懈怠。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气,而是时武安君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书信督促王陵,一面组织援军。收到信的王陵军于十二月间,在寒风中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秦折兵数千人。
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将军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相当猛烈。
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涨。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终于,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抗衡秦国。战国进入了诸侯合纵抗秦的时代。

赵国短暂中兴

战国后期形势图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燕国派遣当年与乐毅攻齐的剧辛为帅,率军攻赵,赵将李牧庞暖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春申君为帅。五国联军与秦军于潼关附近与吕不韦决战,秦将王翦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

赵国走向灭亡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
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立赵嘉为王,在代称王六年。曾在前226年之间,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大战秦军。战败后,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破灭赵代王嘉,至此,赵国灭亡。 [2] 

赵国疆域

赵国范围

赵国形势图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疆域一度非常辽阔,极盛时期版图跨越了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赵氏立国之初,赵襄子甫一即位便实施北进战略,并逐渐将大部分代戎之地兼并,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营。 [4] 

赵国国都

赵国三选都地:初都晋阳(今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鹤壁西),再迁邯郸(今邯郸)。 [5] 

赵国政治

赵国三家分晋

参见:三家分晋

赵国迁都邯郸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今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 [6]  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赵国别立信都

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今邢台)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注:赵孝成王是进一步加强信都地位,起始当为赵成侯所建)。赵武灵王曾多次在信宫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服骑射的的国策源于此。

赵国诸侯会盟

赵成侯十七年(前358年),赵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会盟[7] 
赵成侯十九年(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 [8-9] 

赵国文臣武将

赵国文臣武将
武将
苏射
傅豹
赵茄
文臣
魏加

赵国公子

赵国其他

赵国经济

赵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尤其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水源丰富,赵国领土南北跨度较大,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受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因而赵国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据有重要地位。 [10]

赵简子时期,赵简子便进行了扩大亩制、减轻赋税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改革,为三家分晋、赵氏建国奠定了基础。赵国的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重视深耕、中锄、积肥、施肥等技术。赵国统治者已经采用一年两熟制。到战国中期,赵国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 [10] 
赵孝成王在位时期,实行货币改革,在石邑(今河北鹿泉境内)铸造“石邑”三孔布货币。
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

赵国文化

赵国文化系统

赵国文化继承了较多的姬周因素。战国时各地诸侯相争,使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但赵文化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周文化因子。

战国文字

战国时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赵国文字则属于北方晋系。由于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赵国文书与其他诸侯国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文化在赵国也是根深蒂固的。

赵国赵国遗址

邯郸故城包括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陆面上有布局严整的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窑遗址。
赵王陵位于河北邯郸县永年县西北交界处,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三陵乡境内,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此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邯郸道(俗称串城街),位于邯郸市丛台区。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将军府、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赵阙、清真寺、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重建于清代,传说为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檀台,也称邢台,在今邢台市内,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并于此发布胡服骑射的重大国策。
宋代时,以邢州龙岗县有檀台之故,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此系今邢台县名之由来。 檀台(古邢台)建于公元前355年,比邯郸丛台(建于公元前187年)早168年,历史上邢台县檀台与邯郸县丛台齐名,他们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檀台碑原在顺德府署大堂西东仓巷旁边,即顺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遗迹。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檀台烟雨”隋唐时即成胜景,明清时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宫平台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是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广宗县境内陆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宫也得名于此。据史书记载,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龙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纷纷落马,不甘心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汉以来,此地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诗文--“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此后,赵主父,闲居信宫(今邢台)和沙丘宫(今邢台广宗)。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并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
柏人城址位于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该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赵国第二大城市,是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人城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据旧志记载:“春秋周襄王17年,卫侯毁灭邢、并于卫,遂属卫。28年晋文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晋文公时所建。到战国,赵王迁元年又予以重修。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地方铸铜钱。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位于邢台古城北5里,为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处。春秋末期,邢台归属晋国。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就改名换姓、漆身吞炭,几次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刺杀赵襄子,最后一次藏在豫让桥下仍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念其中心为主,脱下衣传给豫让,让豫连砍几下,以满足其中心报主的愿望,然后自杀。后人将这座石板桥改叫豫让桥。历代皆有纪念,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邢州道上》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赵国民族

编辑 语音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赵国军事

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 [11]  ,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战马的主要来源。 [12] 

赵国对外战争

  • 齐国
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河南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
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 魏国
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 韩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 中山国
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 燕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
前251年—250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前往抗击。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乐乘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 秦国
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秦军
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秦军
前257年,秦乘长平之战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秦军
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
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秦军战于肥,秦军大败。
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秦军,击破秦军于番吾。

赵国修筑长城

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邯郸境内遗迹尚未发现。
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内蒙古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

赵国社会

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齐国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

赵国外交

战国中期,赵国为了对付楚、齐、魏三国的联合,采取了“结秦,连赵、宋之交”的外交策略。 [13]  。战国后秦赵关系由外交修好转换到直接决战。 [14] 

赵国帝王世系

赵国立国前

立国前的世系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前600年—?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前540年─前527年
14
又作赵景叔
6
前526年—前476年
51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前475年—前425年
51
赵襄子封于邢台,故改邢台为襄国
8
前424年
1
9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赵国立国后

立国后的世系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前386年—前375年
12
迁都邯郸。
4
前374年—前350年
25
赵成侯立邢台为信都,为赵国别都。
5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秦治14年)
12
前209年8月—前208年
1
前209年,自立为赵王
13
前208年—前204年
4
前208年,张耳陈余立其为赵王,都信都(今邢台)
注:赵襄子在位时间从杨宽战国史
参考资料
  • 1.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
  • 2.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 3. 白国红 ,《关于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的史学思考》,《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
  • 4. 雷鹄宇.略论战国时期赵国对代地之经营:《邯郸学院学报》 ,2010 , 20 (4):43-46
  • 5. 畅海桦.论赵国的定都与变迁:《安徽史学》 ,2010 (5):126-128
  • 6.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赵敬侯自中矣徙此(邯郸)。
  • 7.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
  • 8.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
  • 9. 《资治通鉴·卷二》: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 10. 刘书增,吕庙军.先秦时期赵国农业发展政策与魏国、秦国之比较:《邯郸学院学报》,2012 , 22 (1) :39-43
  • 11. 刘向. 战国策燕策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21:“赵, 四达之国也, 其民皆习于兵。”
  • 12. 白国红.先秦时期赵国的兵种:《社会科学战线》,2008 (6):147-150
  • 13. 《战国策·东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 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
  • 14. 曹迎春.战国时期赵国的五次“置相”简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 24 (3):89-91
                                                       (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