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驿站——悬泉置,探索千年印记!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莫高窟以东 62 公里甜水井悬泉谷口西侧,遗址面积2.25万平方米,属于古代驿置建筑遗址。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一次确证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展现了具体运行的全过程。悬泉置发现的大量简牍和其他遗物,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都具有重大价值。
在这条丝路考古上面,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汉代的这样驿站,只有悬泉置这一处,所以说它价值很高。它首先证实了汉代开始建立起来的丝绸之路,这一条线是确实存在的。而且通过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我们把丝绸之路比较宏观的、比较大面积的一个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落实到具体一个点和这条线上面。

△悬泉

悬泉置这个名称,在唐代还在叫,在宋代以后就消失了。从明清到现在,当地老百姓把悬泉叫吊吊水。悬泉它的意思就是从高处流下来,水像瀑布一下流下来了。

后面怎么样发现遗址的?我今天讲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它的调查和发现。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87年,当时我正在敦煌飞机场范围里做古墓的清理发掘。8月15日这天早上,敦煌市博物馆的馆长荣恩奇先生就来找我。他说他进行文物调查,发现一处新的遗址,离这儿不远,第二天我就在他的邀请之下,从9点一直走到快12点的时候,还不见那个遗址在哪里。就顺着山边一直走,走到下午1点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找到遗址。没有什么看出人工有痕迹,甚至有一些浅浅的灰尘,大概在遗址上我们就勘察了一个小时。

过了三天以后,荣馆长说再去看一看吧,他一再要求下,我又第二次去。就捡到了丝绸碎片,捡到了部分的铜箭头,还捡到了一些铁块等等这些器物,才发现这个遗址是比较重要的,遗址不管怎么样说有丝绸残片,有铁器残片,有铜器残片,证明它就是一个比较早的遗址。

△悬泉置出土遗物

8月份的月底,第三次调查,七、八天时间,刮了两场大风,我们在地面上捡到的文物就更多一些,捡到一个写字的汉简。咱们甘肃省是全国范围内出土汉简比较多的一个省,但这些汉简不是出在像悬泉置这样的遗址里头,而是出土于长城沿线,这个点离长城很远,不在长城线上。为什么有这样的遗址?为什么还有汉简存在?这就是一个新问题。
因为按照文物文物保护上规定的话,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很必要的话,一般就原地保存,不进行考古发掘。
但是到1989年我们在敦煌去出差工作的时候,顺便在遗址上看了一下,在遗址上面已经出现了5个盗坑,这就明显表明这个遗址不能再长期保存了。于是我们就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抢救发掘的申请,1990年上半年到6月份以前,国家文物局很快给了批复,同意驿站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就在1990年的10月份进入敦煌。11月11号正式进入了工地,开始了我们正式发掘。但遗址离我们住的地方有4公里,再加上冬季很冷。我们就采取一天吃两顿饭的办法,早上8:00起床。8:30吃饭,9:00出发走了一个小时的路到遗址,从10点钟开始工作。10、11、12到下午3点,这一段时间是在冬季,在悬泉置是最好的工作时间,不冷、没有风、日照充足。3点以后就不行了,不能再工作了,3点以后是大风突起,下午3点开始收工再往回走,再走一个小时路到驻地。
△只能喝悬泉置的水
白天我们进行发掘,晚上就是进行整理,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我们也只好就喝汉代人喝过的悬泉水里的水,因为含碱量太大,第一天喝着还勉强可以,到第二天就根本喝不下去了,首先是肚子疼,紧接着就是拉肚子,最后就肚子胀,连饭都吃不下去,你不喝也得喝,再也没有水。
衣服穿自己衣服,手套都没有。冷的实在没办法了。敦煌城里头的农村妇女用的花头巾很厚、很结实,每个人发一条很管用,顶着头上很防寒。
由于天气实在冷的不成了,1991年元月份的11号作为我们收拾了工地就结束了第一次发掘。

△挖掘记录

挖遗址我们就要布“探方”,发掘的面积一律按照5×5这样的面积,划着方格,发掘开始的时候一个人负责一个“探方”,从上往下开始挖掘。
挖掘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求,就是你的发掘每一次的深度不能超过15厘米,先挖出15厘米以后,你就观察你15厘米范围之内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又都有些什么东西?分布在什么位置上?要文字记录下来,要绘图标在图纸上,要有照相的条件,你要照在照片上,把文字性的、图表性的做成资料做好以后,往下挖第二个15公分到20公分,第一天开始毫无兴趣,没有发掘出任何东西来。到第二天的时候仍然没有,挖的深度已经到30公分左右了,大家情绪就更加低落了。

  XUANQUANZHI

△悬泉置出土文物

到第4天慢慢就不一样了,深度距地表到50公分左右的时候,慢慢出土东西了,诸如你们开始发现的纸张也出来了,丝绸残片、青铜器残片,铁器残片等等,而且开始又出现汉简。一天一下1000多枚。
大家白天挖,晚上就一个人拿着蜡烛,就拼命的看汉简上的字,汉简上的字都一般都是汉隶,正规的汉简,只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认识,有个别字很难认,有些是汉代时用的字,现在我们不用这个字,还有或者抄的比较潦草的字,在汉简里头就成了个难题了。那就需要古文字专家去进一步考证。
第二次发掘的时候,1991年的5月份开始.在敦煌、瓜州两个地方买价格最便宜的砖运到工地上,没有木头怎么办?木头就是通过文化厅的协调,就借用了敦煌研究院的木材,就在我的工地上就盖起了一院房子,就作为我们第二度发掘的工作办公地点。
第二年发掘整个经历了两个季度,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冬季。8月份下午4点工地最热的时候最高可以达到40℃,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冬天最冷的时候,在元月份零下30℃。
△悬泉置结构图
1990年我主要挖的是西半部分,当时我们挖的时候也不知道在西半部分是啥,现在我通过发掘完之后整理看的话,1990年我们整个挖的是整个悬泉置遗址里头的垃圾场,这里的东西非常多,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尽管是残破的东西很多。
1991年整个一个年度挖的是正规遗址。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图就是整个发掘完了以后,遗址的基本结构它是一个四四方方50×50米的一个方形的这么一个建筑。
汉简上有些记载看到原高度应该是11米,这个建筑就是一个方形的小城堡,4个角上面有角楼,还有大门,是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既能防寒又能防风的这么一个建筑。我们害怕把下面的东西挖坏,所以进度是非常慢,一点点是用小铲子抠出来的,一刷子、一刷子刷出来,即便已经有很多收获了,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就把宝押在东面这些遗址上面,我估计肯定能够挖掘更好的东西出来,结果挖的过程当中一直到挖的时候结束,整个遗址里头出的东西是非常少,根本没有西面的垃圾场的东西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我们在后面整理遗址过程当中整理这个汉简上,才发现这个遗址最早从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开始用起,公元98年废弃了,证明遗址前前后后延用了200年。
△悬泉置遗址鸟瞰图
因为这个是个远离居民点,怎么保护?没办法,只好就回填保护。这些照片就是我们回填之前的,当时发掘完以后的实况。
1993年开始也就延续到2000年,就将近7年时间,我们把东西全部运到兰州,进行实物的整理。在整理过程当中要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要把有文字的汉简分出来,和其它汉简以外的其它东西要分开来整理,完整的陶器是不多的。漆器、漆勺子这个东西是比较常见的,还有漆耳杯、木梳子,还有铁器、铁锄、铜器,这是兵器上的零件,还有粮食,有大麦、有燕麦、有青稞、有粟等等。
还有各种水果的核,有核桃、杏子核、栗子核都有,东西很杂,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开始都这么漂亮,都是与泥土和在一起的,渐渐的要清理出来,你才能认识它是个什么。这整理就是非常费劲的一件事,这些器物就还好整理。这些毛鞋、麻鞋、丝绸、木器。
△悬泉置汉简
写在丝绸上面的一封私人的信,收信人收到看完以后把这个折了3折,最后又折回去4折,折成一个一厘米大小的一个方墩墩,我们在发掘过程当中都没有注意到,作为土地倒到外面去了,但是我最后对这一倒出去的土。我不放心,就专门派人去过筛子,反正你倒出去的土,必须给我一个个筛过来。结果这件东西是在筛土的过程当中筛出来的。一看不是纸,肯定是丝绸,但是叠成方块也会很干燥,害怕它折断怎么办?进行处理,把它软化一下,但不能过湿,把它展开。
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这一件折叠成一公分大小的这么一件信件是慢慢再打开,这个信是出土悬泉置,这个人就在悬泉,也许是悬泉当地的“干部”,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里亲戚给他买三样东西寄来。我需要好的鞭子,这个敦煌没有,你在那儿买。另外还要买一双鞋,这没有。你就给我买上,还有我要刻个印章,我这儿没有刻印章的人,你给我刻个印章给我寄过来。
结果他的亲戚就把这三件事办了,连信带东西就寄给收信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在边疆地区的人都是内陆人,这些书信来往是靠谁传递的?就靠悬泉置这样的驿站来传递。
除了信件以外,两侧的都是当时的原件,写了字以后用麻绳穿起来了。这些当时出去的时候(汉简)也是看不出字,因为在地下1米6的地方埋藏了2000多年。而且是扔到垃圾堆里面来的。拿回到室内以后,用小毛笔一点一点刷、一点一点刷,把脏东西用牙签这样一个个挑出来,还不敢用水洗,水洗字马上洗掉了,只能凭一个放大镜,靠着台灯或者对着太阳去认字,把字弄干净,把字认出来,就这么复杂的过程。
△悬泉置遗址出土泥墙题记
在整理出土器物的过程当中,恐怕我最麻烦、最用功、最多的、最难的就是这幅字在这个遗址里头,我们刚才看见写在墙上来的,废弃以后,没人管了,这一堵墙全部倒下来,向北朝南边倒下,倒到房子里面,在清理过程当中清理出来了,看成是一块土。就翻过看一看有字,这就是重大性发现了有字,把周围边边上我们都看一下都有字,我就在工地上原样不动地固定起来,拿回兰州来,因为墙皮写的倒掉了以后,有些是粘的土的,厚薄是不一样。我们在处理过程当中,首先把厚的比较高的土去掉,比较薄的保证它不要碎。字在下面压着看不见,就想办法,把这个木头板换成玻璃板,上面做成架子,完了以后先用棉花、泡沫,把它压紧以后翻过来。
我们看写的是什么东西?最后翻过头来看,内容很重要,弄好背回来以后,还是用当时的原材料拿悬泉置的土,拿到兰州来。草拌泥里头和着敦煌地区芦苇草。听敦煌人他个人的经验,他说草拌泥和起来还没有牛粪好,因为牛是吃草的,草食动物,牛粪就是最好的粘接料。我们把自己做的草拌泥的土和加了牛粪的土试验了一下,结果效果还是牛粪的还比原土的要好得多,所以最后这一块墙壁的最后修复的加固掺和了牛粪这样做成的,现在做成了一个完整的一共是2.3米长,85公分宽的泥墙。
内容就是元始五年,也就是汉平帝的第5个年号,向全国发了一个诏令,一年在四季的12个月里头,每一个月里头你要做啥,每一个月都不能做啥。你规定的这么一些条例,它原来名称就是《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法这么个内容。发布到全国都要执行,原文件写在木简上的。但是汉代也有一个规定,像这样的律令要做到人人皆知,要使每一个人都要明白,和现在一样,制度上墙。使每个人都看懂,使每一个人去按照执行。我们发掘的完全整理过程当中,每一步都很艰辛,就是凭自己的爱好、兴趣、责任。

做这个事情,到这个过程当中,我要并不认识到悬泉置多伟大、有多重要,把整个整理做完了,有个交代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好,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也好,它是有标准的。

价值论证这一项。第一个论证,首先你给我交代清楚它的历史价值在哪里,汉代前前后后延续了了两百年的这么个遗址,这是真实的。就在丝绸之路上,就在敦煌。而且汉简文字是记载是很清楚的,它是使用过程才用年代,传世的文献《史记》和《汉书》是互相印证的,悬泉置遗址这么多汉简文书里头,记载是非常细小的怎么运作的过程,所以说历史价值是不可置疑的。

△悬泉置汉简

有文字记录的汉简一共是25,000枚,涉及到两汉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不管从政治的、军事的、从经济的、还是从事中外交流的,还是用于交通的,还是老百姓生活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内容很多。从工程技术的研究价值看,因为悬泉置遗址从选址、勘查、设计、施工和材料等等,都是有正规的一套程序的,都有一些研究的资料。这就是充分体现它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

△悬泉置出土文物

这个遗址所出土的各种各样的器物的造型花纹和形式上面都很美,特别是漆器、漆耳杯、漆盘、漆筷子做的很漂亮,而且有些装饰图案画得很漂亮,非常漂亮。这怎么画上去的?这是怎么来源的?所以研究艺术这方面又提供了很多资料。
这个遗址反映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我们看见的的东西都是物质的东西,如文物就是物质的东西,但是物质的东西里头包含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器物的也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会提供研究汉代的文化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 
我们丝绸之路从甘肃省敦煌市从丝绸之路的路线看的话,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参观考察悬泉置也就等于重新走了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说出土的东西。咱们甘肃省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叫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正在筹建,准备明年(2021)开展。证实以丝绸之路这样的内容展出这部分出的东西。作为旅游资源的话,敦煌市政府正在创建敦煌悬泉置旅游景区,计划明年要正式对外开放,可以给提供大家的参观。
文章来源: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
(0)

相关推荐